贫贱不能移,但万一富贵了呢?

首先,我不是移民中介;其次,我不做移民中介;最后,我也不认识移民中介。

上周三,比利时新闻媒体De Standaard发布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比利时不再有吸引力》1。初看这标题,我就一撇嘴:搞得好像比利时是香饽饽似的。再一看,哦,原来是说根据盖洛普的一项调查,南部非洲的受访者中只有不到1%的人希望移民到比利时,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更喜欢去其它国家。

这个,倒是完全符合我的预期。

盖洛普的这项调查覆盖了152个国家,共有45万3千多名受访者参加了调查。调查中,受访者被询问是否希望移民,如果移民的话最愿意去哪个国家。抛开政策、经济上的限制,假设这些受访者的意愿都能得到满足,最终移民去了他们想去的国家,那么目的国的人口增长率被称之为“潜在净移入人口指数”(PNMI)。根据这个指数排名,新西兰的人口将增长231%,成为最受欢迎的移民目的国。新加坡名列第二,人口增长达到225%,冰岛则以增长208%成为第三理想的移民目的国。

1

2018年盖洛普“潜在净移入人口指数”2,即有意愿移入该国的移民人数除以该国的人口总数,正数表示潜在人口移入国,负数表示潜在人口移出国。

比利时呢,尽管人口基数小,也只有17%的增长率,低于邻近的荷兰(29%),法国(44%)和德国(45%),甚至也低于西班牙(36%)。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几乎没有人愿意移民到比利时,三分之一的受访者希望去美国,7%的人希望去法国或者英国,另有5%的人将加拿大作为移民目标。

有移入意愿的人不多,有移出意愿的人却不少,尤其在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中。同样根据盖洛普的统计,比利时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中有四分之一的人表示他们想离开,其它国家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中只有15%的人考虑来比利时。这一进一出说明,虽然比利时总体上不受移民的青睐,但对高知人群来说,比利时尤其不具有吸引力。

不过,比利时人也用不着那么悲观,在howmuch关于家庭财富和可支配收入的一项统计3中,比利时的数据还是很亮眼的。

这项统计的数据来自于经合组织(OECD),每个国家由一个气泡来表示,气泡的位置大体上由其地理位置决定,气泡的大小则代表着该国平均每个家庭财富的多少,即家庭资产减去家庭负债。这里计算了储蓄,证券、股票和贷款,但不包括房地产。气泡的颜色则由每个家庭的平均可支配收入决定,包括税后可用于生活消费以及其它可自由支配的购买上的收入,颜色越偏蓝表示可支配收入越高,越偏红表示越低。

oecd_financial-wealth-cc66

经合组织各国平均家庭财富和可支配收入气泡图3

从howmuch统计的这张图上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家庭财富和可支配收入基本上呈正相关,即气泡越大,颜色越偏蓝色。不过也有例外,例如挪威和斯洛伐克的家庭财富规模相差不大,均为2万美元左右,但挪威人的可支配收入却几乎是斯洛伐克人的2倍。

比利时人爱存钱,爱买房。因为房地产没有被计算在内,上图只体现出了比利时人爱存钱的特点,10万4千美元的平均家庭财富让比利时在这项指标上仅仅位于美国和瑞士之后;另一方面因为较高的税收,比利时在可支配收入这个指标上只能名列第三档。

除了howmuch统计的这两个指标,经合组织其实还提供了更多的和社会、经济、生活相关的数据。在经合组织一个叫“更美好生活指数”的网站上,有移民意愿的朋友可以对心仪的目标有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更美好生活指数”(Better Life Index)4,顾名思义,是经合组织对各个成员国在宜居生活方面给出的一个评判。该指数由若干个指标综合形成,指标中包括住房,收入,工作,社区,教育,环境,社会参与度,健康,生活满意度,安全和工作生活平衡性等11个大项,每个大项中又有若干个小项,小项的得分由数据产生。这样,每个国家就由一朵具有11个不同颜色花瓣的鲜花所代表,每个花瓣表示一个大项指标,花瓣的大小和该项指标的得分相关。

访问者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大项进行排名,比如在住房这一大项(蓝绿色花瓣)中,比利时的住房自有率很高,排名仅仅位于美国、挪威、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之后。

2

住房大项的得分和排名4

有意思的是,经合组织的这个网站还允许访问者对11个大项设定自己心目中的权重,经过加权后给出其自定义的“更美好生活指数”。比如,如果在将住房、收入、教育、环境、健康和安全设置为最高权重,将社会参与度、工作生活平衡性设置为最低权重,将其它三项设为中间权重,挪威、瑞士、美国将位于前三名,而南非、墨西哥和巴西则位于最后三名。

3

自定义权重给出的“更美好生活指数”排名。

在此基础上,如果把安全从最高权重改为最低权重——俗称,要钱不要命——那么在新的排行榜上,美国、澳大利亚和挪威将名列前三,南非、土耳其和墨西哥将名列最后。

所以,有想法的朋友们可以自行去这个网站按照自己的偏好测试一下,虽然不会完全准确,但至少比蒙着眼完全听从移民中介来得靠谱。

再次重申,我不是移民中介,我不做移民中介,我也不认识移民中介。

参考出处:

  1. http://www.standaard.be/cnt/dmf20181211_04027069
  2. http://news.gallup.com/migration/interactive.aspx?g_source=link_newsv9&g_campaign=item_245204&g_medium=copy
  3. https://howmuch.net/articles/household-net-financial-wealth-around-the-world
  4. http://www.oecdbetterlifeindex.org

欧元纸币上的那些桥

9月17日,欧洲央行公布了欧罗巴系列欧元纸钞中最后两个面值、100欧元和200欧元纸币的样张,这两个面值的新欧元纸钞将在明年五月份进入市场流通。

作为一个全新的货币,作为统一的欧洲的象征之一,欧元在2002年诞生之前就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和欧元硬币一样,欧元纸钞的设计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之一。

1994年欧洲货币管理局(European Monetary Institute)公布欧元纸钞将由七个不同面额组成,这些面额分别为5欧元,10欧元,20欧元,50欧元,100欧元,200欧元和500欧元。1995年,欧洲货币管理局决定欧元纸钞的设计基调为“欧洲的历史和风格”。1996年,欧元纸钞设计方案提交截止,一共有27个传统设计和17个现代设计入围。1996年12月,欧洲货币管理局宣布来自奥地利国家银行的Robert Kalina的作品被选为优胜。2001年,这套作品的最后设计方案被公布,2002年1月,首套欧元纸钞进入流通。

在这40多个设计中,大多数作品采用了雕像和艺术品作为主题,也有一些设计的主题为历史名人或者动物,当年所有这些参赛作品现在仍然可以在欧洲央行的网站上找到1

euro1

以动物为主题的欧元纸钞设计1

euro2

以艺术雕像为主题的欧元纸钞设计1

Robert Kalina的设计以建筑为主题,正面的内容主要是欧洲各个时期的门廊和窗户,背面的内容则是各个时期相应的桥梁。欧洲央行认同门廊和窗户象征着着欧洲面对世界的开放、而桥梁象征着欧洲和世界的连接这一寓意,因此,Robert Kalina的设计不仅成为了2002年首套欧元纸钞的中标作品,而且在2013年发行的第二套欧元纸钞欧罗巴系列中欧洲央行仍然使用了这一主题设计。

和第一套欧元纸钞相比,欧罗巴系列欧元纸钞在防伪技术上有了较大的改进,不过在图案上新的欧元纸钞上仍然保留了Robert Kalina的设计元素。欧罗巴系列的5欧元纸钞于2013年率先进入流通,10欧元、20欧元、50欧元纸钞分别于2014年、2015年和2017年相继面世,100欧元和200欧元将于2019年进入市场。因为流通需求量较低以及出于打击黑钱的需要,欧洲央行决定不再发行500欧元纸钞。

欧元纸钞背面的主题是欧洲各个历史时期的桥。据欧洲央行解释,为了突显统一的欧洲的主旨,这些桥仅仅是普遍意义上的桥梁,它们虽然具有各自时代下鲜明的建筑特征,但它们都是“虚构”的桥,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原型。这大有一碗水端平的意思——言下之意就是既然欧元是全欧洲统一发行的货币,那么谁也别想在纸钞上打上自己国家的印记——这一点和欧洲硬币的设计存在着不同,在欧元硬币的背面,发行国可以采用自己国家的特有元素。

七种面额的欧元纸钞主题分别代表着古典时期、罗曼风时期、哥特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时期、新艺术运动时期和现代的建筑艺术风格。这些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在正面的门廊和窗户上有着比较鲜明的特点,而在背面的桥梁设计上相互间的差别则相对较小。

5

5n

上图:第一套5欧元纸钞背面。下图:第二套5欧元纸钞背面2

5欧元纸钞以灰色为颜色基调,表现的是古希腊及古罗马时期的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古希腊的建筑以神庙、柱廊和剧场为主,古罗马的建筑中则开始大量出现圆拱和穹窿。5欧元纸钞背面的桥梁同样具有多层圆拱的结构——如果把它卷起来,我们多少可以看出些罗马大斗兽场的意思。

虽然欧洲央行否认这些桥梁具有原型,但我觉得至少在5欧元这张纸钞上,这座桥应该是有原型的。历史上保存至今的古罗马建筑实在是屈指可数,人们很容易就能辨认出这座桥应该就是法国的加尔水道桥(Pont du Gard)。

5-1

加尔水道桥3

加尔水道桥位于法国尼姆的东北部,建于公元一世纪。当时的罗马人在此修建了一条长达50公里的水道,利用自然高差将泉水从北部的于杰斯输送到尼姆。水道的主体位于地下,当水道需要跨越加尔河时,罗马人便建起了这座加尔水道桥。这座桥一共有三层,每层有若干个圆拱,如果我们将它和纸钞对比一下,可以发现其圆拱的大小比例和5欧元纸钞背后的图案惊人地一致。

除了这个“原型”,西班牙的塞戈维亚水道桥(Aqueduct of Segovia)可以算作古罗马时期多层圆拱桥的另一个杰作。该桥同样建于公元一世纪,同样用于输水,只不过这座水道桥只有两层圆拱;虽然只有两层,但此桥底层的圆拱十分高大宏伟,在气势上并不输给加尔水道桥。

5-2

塞戈维亚水道桥4

类似的多层圆拱桥梁在欧洲存世不多,后世仿造的也寥寥无几,所以古典主义的桥梁很容易被人们所辨识。

10

10n

上图:第一套10欧元纸钞背面。下图:第二套10欧元纸钞背面2

10欧元纸钞以红色为颜色基调,表现的是公元十世纪到十二世纪时期欧洲盛行的罗曼式建筑风格。罗曼式建筑延续了古罗马时期的穹窿和拱门结构,和古罗马时期相比,罗曼式教堂增加了六分拱、厅堂、钟塔和回廊等结构。在桥梁方面,罗曼式的桥梁外观十分古朴,桥墩厚重,桥面平直,不带任何装饰。

10欧元纸钞背面的这座桥结构简单、造型普通,更多地是一种建筑概念的表现,对此我倾向于相信欧洲央行的表述,这座罗曼式的桥梁在现实中并没有原型。

如果非要从外形上给它找一个“原型”,那么德国宾根的德鲁苏斯桥(Drususbrücke)也许是个合适的实例。德鲁苏斯桥名字来源于古罗马的将军德鲁苏斯,相传最初是罗马人在纳额河上建造的一座木桥,十一世纪间木桥被石桥取代。该桥在历史中屡屡遭到破坏又多次得到重建,1945年石桥被德军炸毁以阻挡盟军的前进。现存的石桥于1950年代重建,风格上保留了十一世纪罗曼式石桥的外观。

10-1

德鲁苏斯桥5

和古典主义的桥梁不同,虽然罗曼式的桥梁主要出现在十二世纪之前,但因为中世纪建筑风格的重叠和反复、洪水和战争带来的桥梁被毁和重建、以及后世的模仿等等,欧洲罗曼式的桥梁现存较多。如果不知道其历史背景,很多后世建造的桥梁也容易被认作为罗曼式桥梁。比如英国威尔士曼诺河上的斯肯弗里斯桥(Skenfrith Bridge),此桥建于1824年,是实打实的“仿古”建筑,但它的外形和第一套5欧元纸币背面的那座桥则十分相似。

10-2

“仿古”的斯肯弗里斯桥6

20

20n

上图:第一套20欧元纸钞背面。下图:第二套20欧元纸钞背面2

20欧元纸钞以蓝色为颜色基调,表现的是从公元十二、十三世纪开始在欧洲出现的哥特式建筑风格。由于这个时期人们崇尚无限接近上帝,所以哥特式的教堂大多拥有高耸的尖顶,众多的肋组成的网络为屋顶提供支撑,彩色玻璃马赛克的大窗取代了大面积的墙面。另外,尖拱和飞扶壁也是哥特式建筑的特征,科隆大教堂和巴黎圣母院就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

不过在桥梁上,哥特式风格的特点就不那么突出了,除了桥拱也趋向于尖拱以外,其它方面和罗曼式桥梁并无太大区别。

法国的阿维尼翁桥(Pont d’Avignon)被认为是一座哥特式风格的桥梁。阿维尼翁桥又叫做圣贝内泽桥,始建于1185年,后来因洪水多次被毁又多次重建。现存的阿维尼翁桥建于1234年,但在之后的洪水中大部分桥体被冲塌,最初的22个桥拱中只有4个得以保存至今,成为一座“断桥”。

20-1

阿维尼翁“断桥”7

在建筑风格上,阿维尼翁桥结构简朴,桥面平整,桥拱跨度较大,似乎与20欧元纸钞背面的那座桥有着较大的区别。不过,因为阿维尼翁桥和其岸边的阿维尼翁教皇宫建筑于同个时期,教皇宫是一座典型的中世纪哥特式建筑,所以这座风格厚重的桥也被认为是哥特式风格的桥梁。

同样在南法,阿维龙始建于十四世纪的“老桥”(Pont Vieux)则更有哥特式风格,在其身后那座高耸的哥特式教堂的映衬下,这座桥拱略尖、桥面凸起的老桥无疑带有强烈的哥特式风格,与20欧元纸钞背面的那座桥也更相像一些。

20-2

阿维龙的“老桥”8

50

50n

上图:第一套50欧元纸钞背面。下图:第二套50欧元纸钞背面2

50欧元纸钞以橙色为颜色基调,表现的是公元十四世纪到十七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主要建筑风格。所谓“文艺复兴”,要摒弃的是宗教气氛浓厚的哥特式,要复兴的是经典的希腊和罗马风格。与哥特式主要流行于法国和德国不同,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主要展开于意大利,哥特式的尖拱和肋被摒弃了,建筑回到了柱式和圆拱风格。

在桥梁设计方面,文艺复兴时期的桥梁和罗曼式风格的桥梁区别不大,和哥特式风格的区别也仅仅存在于桥拱和桥面的弧度上,最大的区别或许只存在于建造年代上,十三世纪是一个分水岭,之前罗曼式居多,之后才慢慢进入文艺复兴时期。因此,罗曼式也好、哥特式也好、文艺复兴风格也好,在石桥的外观上经常被混在一起,被人统称为“中世纪风格”。

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天主圣三桥(Ponte Santa Trinità)兴建于1567年左右,是一座文艺复兴风格的石灰岩桥。和与之毗邻的老桥(Ponte Vecchio)相比,天主圣三桥的建筑年代要晚大约200多年,随着当时建筑技术的发展,天主圣三桥的桥拱已经从半圆形演变成为半椭圆形,桥拱的跨度更大,达到了29到32米。

50-1

佛罗伦萨的天主圣三桥9

晚于意大利,巴黎的皇家桥(Pont Royal)建于十七世纪,它是目前塞纳河上历史第三悠久的古桥,被认为是法国文艺复兴晚期桥梁设计的一个代表。皇家桥的桥拱也呈椭圆形,跨度从17米到24米不等,桥墩两边的分水锥有着斜坡状的锥顶,基本上和50欧元纸钞上的设计相同。

50-2

巴黎的皇家桥10

100

100n

上图:第一套100欧元纸钞背面。下图:第二套100欧元纸钞背面2

100欧元纸钞以绿色为颜色基调,其主题图案表现的是巴洛克和洛可可的建筑风格。在文艺复兴风格的基础上,从十七世纪开始,欧洲的建筑大量使用弧线和曲面,采用大理石和金属等装饰物,抛弃了古典主义的简洁、严肃和大气,逐渐形成了繁琐而喧哗的巴洛克风格。洛可可风格出现于更晚一些的十八世纪,大量采用贝壳、花环等形状,主要体现于室内装饰的奢华和精致上。有人开玩笑说,如果你看到一串串从屋顶垂下、带有金色或者宝石绿点缀的花枝或者藤蔓结构,那错不了,一定是洛可可风格。

在桥梁设计方面,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特点还是比较鲜明的。首先,随着材料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桥墩的承重能力加强,使得桥墩和分水锥的外观从中世纪的厚重转向秀气;其次,桥拱跨度进一步增大,椭圆形桥拱成为主流;第三,桥面上大量采用雕镂桥栏、装饰精致的路灯,桥头和桥面配有雕像等等。

和02版100欧元纸钞上的这座桥最相像的,应该要算英国伦敦泰晤士河上的维斯特敏斯特桥(Westminster Bridge)了。维斯特敏斯特桥始建于十八世纪,在十九世纪中叶该桥得到重建,重建后的维斯特敏斯特桥长约250米,一共有7个桥拱,主体上为铸铁结构。维斯特敏斯特桥的桥拱呈长条椭圆形,桥墩截面较小,有效减少了洪水对桥墩的冲击,桥面上建有镂空铸铁的桥栏,每个桥墩上方都有铸铁的路灯。

100-1

伦敦维斯特敏斯特桥11

200

200n

上图:第一套200欧元纸钞背面。下图:第二套200欧元纸钞背面2

200欧元纸钞以黄色为颜色基调,表现的是新艺术运动时期的建筑风格。新艺术运动时期指的是兴起于十九世纪末、盛行于二十世纪初的一种艺术和设计风格,它摒弃了巴洛克时代带来的繁琐和矫饰,讲究自然的装饰风格,在建筑方面开始使用玻璃和锻铁这类的材料。因为材料和建筑技术的发展,这个时期的桥梁开始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这使得建造大跨度的桥梁成为现实。

世界上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的桥梁出现在法国的沙泰勒罗,这座名为卡米耶-德-奥格(Camille-de-Hogues)的桥梁建造于1899年,名字来自于当时沙泰勒罗的市长。在这座桥中,钢筋混凝土取代了传统的铸铁和砖石,一方面减轻了桥梁的重量,另一方面加强了桥梁的强度,因此这个桥的三个桥拱跨度达到了40米、50米和40米,超过了铸铁砖石结构30米左右的桥拱跨度限制。

200-1

沙泰勒罗的卡米耶-德-奥格桥12

500

第一套500欧元纸钞背面2

500欧元纸钞以紫色为颜色基调,表现的是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的现代建筑艺术风格。这张02版500欧元纸钞正面的图案是一栋以玻璃幕墙和百叶窗结构为特点的写字楼,而背面则是现在常见的斜拉索桥梁。

让我们从南法的尼姆开始,再回到南法的阿维龙。阿维龙的米约高架桥(Viaduc de Millau)建于2004年,该桥跨越了南法的塔恩河谷,是巴黎到蒙彼利埃高速公里的一部分。米约高架桥的桥面平均高度约270米,最高的一个桥墩高达343米,名列世界第一。

500-1

米约高架桥13

2013年,荷兰建筑设计师Robin Stam突发奇想,他决定把欧元纸钞上的这些桥梁搬到现实中来,他的这个想法得到了鹿特丹郊区一个叫Spijkenisse的镇子的支持,镇子决定采用Stam的设计,在镇子中的一条小溪两岸建造七座小桥,模仿欧元纸钞背面的这些经典桥梁【14】

bDpdu88uqVhJKg0LsR8Hm0zBEtbVHs21YXroPJGpmC8

不得不说,荷兰人的商业头脑还是杠杠的,这些仿造的桥梁真的就给这个小镇子带来了不少游客。

不过,要说到建筑艺术,我不得不说:这都是些啥啊!颜色艳俗、做工粗糙,自带一股浓浓的四线县城山寨风。

差评,必须是差评!

参考出处:

  1. https://www.ecb.europa.eu/pub/pdf/other/euro_catalogueen.pdf
  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uro_banknotes
  3. https://www.mylittleadventure.com/best-things/avignon/tours/small-group-half-day-pont-du-gard-and-roman-theater-tour-with-wine-tasting-from-avignon-JceNtyE9
  4. https://www.mnn.com/lifestyle/arts-culture/photos/12-astounding-aqueducts/aqueduct-segovia
  5.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PFlBl78EFU
  6. http://www.skenfrith.co.uk/activities/walks/
  7. https://www.art.co.uk/products/p29685742680-sa-i8719743/zechal-avignon-bridge-with-popes-palace-pont-saint-benezet-provence-france.htm
  8. https://www.trekearth.com/gallery/Europe/France/South/Midi-Pyrenees/Saint-Affrique/photo1268257.htm
  9. http://www.teladoiofirenze.it/storie-firenze-2/3-cose-che-forse-non-sai-su-ponte-santa-trinita/
  10. http://paris1900.lartnouveau.com/ponts/pont_royal.htm
  11. https://www.videoblocks.com/video/4k-big-ben-london-traffic-on-westminster-bridge-red-double-decker-buses-spznhakgiiq2a533l
  12. http://intranet.pogmacva.com/eu/obras/42733
  13. https://www.lafargeholcim.com/millau-viaduct-lafargeholcim-cement-and-concrete-worlds-highest-bridge
  14. https://www.reddit.com/r/pics/comments/2plb0i/all_the_euro_notes_compared_to_their_bridges/

医生和博士

doctor

刚开始学荷兰语时,有几个单词我分不大清楚,就自己编排了一个句子:

Mijn dochter is dokter met een titel ‘doctor’. 我女儿是有着博士头衔的医生。

就这样,总算把dochter,dokter和doctor给分清楚了。

有趣的是,说起“医生”和“博士”两个概念,荷兰人也许是分得最清楚的西方人。在西方主要语言中,这两个概念大多混用于同一个单词,只有荷兰语把它俩完全分开,医生叫dokter,而博士叫doctor,尽管发音非常相似,但拼写上却是井水不犯河水。

在荷兰,如果你收到一张名片,对方的头衔用的是“dr.”,那么毫无疑问,这个dr.是doctor的缩写,指的是对方的最高学历是博士。荷兰人对dr.的使用非常严格,没有博士学位的医生是不能够随便给自己加上dr.的头衔的,据说乱用的人还有可能招来法律上的麻烦。

其实,荷兰语中表示“医生”的同义词还有不少,比如arts,又比如geneesheer,前者常见于组合词,比如家庭医生huisarts,皮肤科医生huidarts,后者则更常见于老式的荷语和书面语。从使用的频率上来说,dokter和arts在平时生活中用得多一些,geneesheer多见于专业书籍。

有意思的是,在同说荷兰语的比利时弗兰德斯地区,人们对dr.的使用要灵活得多,不少没有博士学位的医生也会在自己的名字前加上“dr.”,表示自己医生的身份。所以在弗兰德斯,当你看到dr.的缩写,它有可能是指博士doctor,也有可能是指医生dokter。

荷兰人对弗莱芒人在使用“dr.”这个缩写上的随意表示很不屑,他们认为弗莱芒人多少是受了南边邻居的影响,因为在法语中,docteur既可以表示“医生”也可以表示“博士”。其实,如果再往四周看看,英语中的doctor,德语中的Doktor,西班牙语中的doctor,意大利语中dottore,都包含了“医生”和“博士”两个意思,弗莱芒人受到了谁的影响,还真不好说。

在用同一个单词表示“医生”和“博士”这个事情上,日耳曼语系和罗曼语系表现出如此统一的步调,这实在不是一件常见的事情。

如果溯源到拉丁语,博士doctor的原意是“教师”的意思,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具有传授知识能力的人”,doc这个动词词干表示“教,演示”,在英语中还有document,docent等衍生的词汇。而在拉丁语中,医生叫做medicus,和博士doctor并没有任何交集。

那么,医生和博士这两个概念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搅和在一起的?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大贤们最主要的哲学研究对象是自然,研究自然的哲学叫做“自然哲学”,而自然哲学也几乎是当时知识范畴的全部。自然和哲学两个概念,从古希腊时代开始就代表了科学的最高境界,这两个概念一直延续至今,直到现在英语系的国家中都把博士称为PhD,全称Doctor of Philosophy,即“哲学博士”。而在德国及某些欧洲国家,博士被缩写为Dr. rer. nat.,拉丁语全称doctor rerum naturalium,即“自然博士”。这两个称号,大有向希腊群贤们致敬之意。

到了中世纪的十二世纪,最早的大学在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家出现。这些尚处于雏形中的大学在教会的组织下一般设立四个学院,其中一个学院负责基础的通才教育,包括文学、艺术、数学、自然等基本学科,当学生完成了通才教育以后,他就可以选择进入神学、医学和法律这三个高等学院中的一个;当学生完成了高等学院的学业,他就可以获得相应的神学博士、医学博士或法学博士的学位——因为,此时他已经具备了传授他人知识的能力,是一个合格的doctor。

到了后来,人们认为基础学院的通才教育涵盖了来自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内容,沿着通才教育的方向,学生也能够达到传授他人知识的水平,因此,沿着这个方向读出来的学生最终可以获得自然或者哲学博士的头衔。

在英语文献中,神学博士D.D.( Doctor of Divinity)和法学博士L.L.D. (Doctor of Laws)最早出现于1675年,医学博士M.D. (Doctor of Medicine)出现于1755年,而现在最流行的哲学博士PhD则出现于1869年。

因此,相比于医学博士,哲学博士的概念出现得更晚一些。

长久以来,一个人要成为一名医生,他必须先获得医学博士的学位,因此在不少语言中,doctor就同时包含了“医生”和“博士”两个意思。但这种情况在后来发生了变化,不少没有医学博士学位的人也能行医,成为一名合法的医生,在不同语言中也出现了来自于不同词源的“医生”的同义词,比如荷兰语中的arts和geneesheer,法语中的médecin,英语中的physician,但这些都没有妨碍doctor这个词作为“医生”和“博士”双重内涵的载体。

荷兰语除外,因为它把“医生”叫做dokter,而把“博士”叫做doctor。

其实在中世纪,和其他欧洲人一样,荷兰人也把doctor这个词同时用于“医生”和“博士”。Woordenboek der Nederlandsche taal词典记载,1576年的文献中doctor就有医生的意思,当时古荷兰语中的医学博士被称为doctoor in medecynen。后来根据荷兰语的发音规律,非重读的最末音节不能是长元音,以及拼写中c转为k的习惯,doctoor这个词在近几个世纪中逐渐分别转化为doctor和dokter两个词,doctor仍然表示“博士”,而dokter用来表示“医生”,尤其是不具有博士学位的医生。

这也是荷兰语中dokter这个词的由来。

Facebook-2b2d5d

I’m a Doctor of Fine Art.1

参考出处:

  1. https://me.me/i/photoshop-facebook-wells-pharmacy-156769

 

加迪夫一瞥

01

一直在比利时举行的某个专业会议今年改了地方,跨过海峡从海虹薯条国搬到了炸鱼薯条国,又跨过海湾从英格兰最后落户在了威尔士。

同事们听说我要去威尔士出差,纷纷过来安慰我。一个关系比较好的同事比划着卷裤腿的动作,说威尔士的加绒加厚长裤很有名,因为那儿的天气比比利时还要糟糕。

出于天上下刀子也可以顶个铁锅的乐观主义精神,我从阿姆登机,在北海的云层上最后看了一眼灿烂的夕阳,默默把它收藏在记忆之中。

飞机顺利降落在加迪夫,等办完手续从海关出来也才下午五点出头的样子,外面蒙蒙地下着小雨,天已经基本全黑。出租车司机大哥看上去精神不错,估计今天拉了好几个远程的客人。

“It’s a good day!”他带着浓浓的口音说,我不知道他说的是自己,还是这天气。

Yes, it’s a good day for singing a song,

and it’s a good day for moving along;

Yes, it’s a good day, how could anything be wrong,

A good day from morning’ till night

 

一、

虽然加迪夫和我居住的城市纬度差不多,但第二天一起来,我还是觉得天好黑,明明手机上已经调好了时间,难道心理上的这一个小时如此难迈过去?

出了门才发现是个大雨天。行色匆匆的路人中打伞和不打伞的各占一半,两种人群擦肩而过,眉头紧锁,心底里却暗自向对方飘过去两个字——我虽打着伞,但似乎更认同不打伞朋友,因为这种天气下打伞和不打伞确实没太大区别。

会议借用了加迪夫的市政大厅。从地图上看,市政厅以及周边的法院、威尔士国家博物馆、加迪夫大学、威尔士大学、威尔士政府等等机构构成了这座城市的核心区域。在塔夫河以东,铁路在南边从西向东再往北划出一个马蹄形区域,这一区域即加迪夫的行政、文化和商业中心,同时也汇集了加迪夫各大建筑的精华。

虽亲临加迪夫,若精华之美只能停留在网络图片之上,那将是什么样的一种遗憾!

我的诚意似乎打动了老天,在我顶风冒雨一步步接近市政厅的时候,它破例把雨帘暂时收起,露出一丝久违的阳光,让我能在风雨的间隙一窥它的芳容。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preset

这是一座有着102年历史的巴洛克式建筑,主体由波特兰石建成,外立面上的雕塑非常精美、栩栩如生。市政厅内部的设施则相对陈旧,座椅、地毯乃至洗手间都比较简陋;但大厅及各会议室的墙面多以纪念威尔士历史重大事件的油画装饰,长廊中则挂满了历届卡迪夫市长的画像,在一个不起眼的过道旁边,我还发现了一份长长的名单,那是在二战中死难的卡迪夫籍战士名录。

走进这座高大的市政厅,看着迎面悬挂的巨幅油画,听着身后钟楼每15分钟传来的报时钟声,人们的心中不禁感受到一股远超百年的古典之风。

当然,真正远超百年的是威尔士的语言和文字。

会场饮水机旁有个垃圾桶,桶边的墙上贴着这样一张提示。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f2 preset

上面用威尔士语和英语分别提醒大家该桶仅用于回收纸、塑料和纸板。

类似的提示、路标、招牌在加迪夫比比皆是,威尔士语在威尔士拥有和英语同等的地位,所有行政部门和公共场所都必须提供双语服务,而且就我所见,一般威尔士语在前,英语在后。

对于我这样的游客而言,威尔士语和英语的差别实在是太大了。以上面这张提示为例,除了近现代科技产生的词汇plastic和paper以外,其它的单词没有一个长得像的。这也难怪,论起“族谱”来,威尔士语和爱尔兰语一样属于凯尔特语系,而英语和德语荷兰语以及北欧诸语都属于日耳曼语系,所以威尔士语和英语的差别甚至比英德荷这三种语言之间的差别更大。

作为一个理工男,我第一眼感觉威尔士语里有非常多的双辅音,满大街都能看到dd,ff,ch,th和ll,这些字母甚至给了我某种错觉,我一度认为威尔士人应该是汇编编程的高手。后来一个当地人告诉我,威尔士语有28个字母,这些双辅音被当作单个字母也计算在内,而英语中的j,k,q,v,x和z在威尔士语中并不存在。某些带这些字母的外来词在威尔士语中有变体,这些字母可以被其它字母替代,比如volt可以写成folt。

在法理上,尽管威尔士语拥有和英语同样、或者甚至更高的地位,但生活中加迪夫的人们使用更多的无疑还是英语,不懂威尔士语的游客在加迪夫不会碰到任何不便和困难。目前威尔士语仍然保留为威尔士中小学的必修科目之一,政府致力保护这一传统语言及其文化,甚至利用这一独特的文化特征创造出新的增长点。

在威尔士的西北角,有一个小村子号称拥有世界上最长的地名,这个村子名叫Llanfairpwllgwyngyllgogerychwyrndrobwllllantysiliogogogoch,一共51个字母(威尔士语中双辅音算一个字母),意思是“湍急漩涡附近白榛树林山谷中的圣马利亚教堂和红岩洞附近的圣田西路教堂”。这个村子原名叫做Llanfairpwllgwyngyll(其实也不短!),十九世纪一个当地裁缝杜撰了现在的这个名字,人们没有想到这个拗口的新名字最后火了起来,无数游客从世界各地过来,就是为了一睹这个长达51个字母的村名。

我也觉得这个名字不错,倒不是因为那山谷啊岩洞啊教堂什么的;我觉得这村名很励志啊!没见到中间那gogogo吗?

 

二、

会议期间,我住在马蹄形区域之内的一个酒店,街对面就是加迪夫城堡,每天来回市政厅的路上都能瞥见这座加迪夫最古老的建筑。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preset

靠街边的一角,是城堡的主楼和钟楼,几座风格不同的建筑错落在那里,可以看出这座城堡的悠长历史。沿着墙边往东,还能看到城堡的南门、以及南门后的黑塔。我每天从城堡的南墙和东墙经过,也许是见过太多的古堡,心中并没有对这座挂满了白绿底红龙旗的城堡产生太大的兴趣。

直到有一天午休,我打开了必应地图的鸟瞰。

05

在必应地图上加迪夫城堡的鸟瞰图,可以看到城堡中间的土丘古堡和四周的防御沟。

原来,这城堡里还有一个被“护城河”包围着的土丘,土丘上还建有一个更古老的城堡遗址。

维基告诉我,原来里面这座遗址最早可能始建于罗马时代,几经用弃后诺曼人于11世纪在罗马人的城堡遗址周围挖了一道防御沟,用挖出来的土填高了遗址上的土丘,在土丘上建了目前还能看到的这个古堡。

我匆匆撇开电脑,披上外套,走上城堡北墙边的小路。

和南墙和东墙外繁忙的交通相比,北墙外是一个公园,砂石铺就的小路从大片的绿地和树林中穿过,又从桥上跨过运河,一直可以延伸到塔夫河边。

还没有到早春时节,榆树向天空伸出无数细细的枝条,蓝天就像一块被不小心摔到地面上的宝石,现出这一道道裂痕来。不过,如果仔细观察的话,你会发现树下的草丛中已经悄悄钻出了些郁金香或者风信子的绿芽,一丛丛地散落在草地上,而在向阳的斜坡上,紫色的藏红花已然开放。

即便在中午,公园里的行人也不多。一位年轻的妈妈推着个两三岁的孩子路过,孩子从推车上跳下,执意要去草地上撒欢,妈妈欣喜于这冬日的阳光,便也随她一起带起满裤腿的泥。

北门外的小桥上,还有一对十来岁的孩子。女孩浅浅地笑着,缓缓地走着,身后是城墙、北门和遥望可及的古堡,身前是拿着相机专心拍照的男孩。不一会儿,两个人头挨着头靠在相机背后,精心挑选着照片,低声点评着姿势;忽地女孩又跑回北门旁,还是笑靥如花的样子,男孩端起相机,还是那么认真。

加迪夫的爱,悄然从爱心木勺满溢而出。

爱心木勺是加迪夫的特产。按照传统,这种手工雕刻的木勺必须用一整根木头做成,末端的勺子并无多少稀奇,但勺柄雕有爱心和各种装饰,经打磨后非常精致。之所以叫爱心木勺,是因为这种勺子一般由年轻男子精心雕刻,完成后男子将勺子送给心爱的女人,如果对方接受了这个勺子,即表示愿意接受男子的爱意——从此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我觉得这个传统很靠谱。和王子和公主璀璨的钻石相比,一个木勺虽然不能恒久远,但却代表着寻常人家生活中的柴米油盐,世界上最靠谱的爱情信物莫过于此。

06

在城堡南门对面,有一家旅游纪念品小店,店面并不起眼,但因为它就在我每天来回的路上,所以有一天趁时间富余,我也折进去看了看。

这一无心的决定,让我看到了号称世界上最大和最小的加迪夫爱心木勺。

我正漫无目的地看着店里的杯杯碟碟,一抬头,发现在一面墙上盘旋着一条“木蛇”,“蛇头”低垂下来,原来那是一个木勺,木勺的柄由好几个木环相套而成,中间甚至还雕有一条龙,加上勺体,足足有七八米长。

07

小店的老板很配合,她让出了自己的位子,让我有足够的时间考虑构图。尽管如此,我仍没法拍到这柄爱心木勺的全部,因为店面太小,木勺又太大。

在我拍大木勺的时候,老板并没闲着,她从陈列室里抱出来个木盒。我看着木盒做工一般,甚至有些破旧,打开木盒一看,里面放着根火柴。看我一脸困惑,老板笑着指了指火柴旁边的一根“小牙签”,我仔细一看,哦,原来这也是一柄爱心木勺呢。

08

老板一脸的自豪,说这是世界上最小的爱心木勺。我看这小勺虽然各种爱心木勺元素都有,但做工一般,完全没法和大木勺比,于是心里默念着《核舟记》,脸上露出疑惑的表情来。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preset

老板见我一副不相信的样子,又拿出介绍这大木勺和小木勺的明信片来证明她所言不虚,并执意要送给我一张。

我谢过老板,揣上这明信片,走出店门。外面淅淅沥沥又下起了雨,但我并没觉得有多冷。

 

三、

会议这几天,晚饭后我也经常出去走走。有一天我绕到酒店的背后,就在塔夫河边发现了一个足球场,仔细一看,这就是加迪夫著名的千禧足球场。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kk2 preset

千禧足球场原本并不那么有名,它原名公国体育场(Principality Stadium),1999年经过改建后重新命名为千禧体育场,不过因为公国体育场的名字早已深入球迷们的心中,所以体育场仍然保留公国体育场的标记。2017年,欧冠决赛在加迪夫千禧足球场举行,C罗梅开二度,帮助皇马以4:1战胜尤文,成就了皇马历史上的第12次欧洲冠军,以及欧冠改制以后的第一个蝉联冠军的俱乐部。千禧球场由此广为世人所知。

其实,除了是去年的欧冠决赛球场以外,千禧足球场还是威尔士国家队的主场。历史上威尔士著名的球星并不在少数,这里面就有我青年时代的偶像之一的吉格斯。吉格斯帮助曼联拿过无数次冠军,却因为独木难支,他未能在威尔士国家队层面取得过任何好成绩。吉格斯于2014年退役,结束了他超长的职业球员生涯。

不过,威尔士国家队的实力在近几年中得到了长足的进步。2016年,威尔士队在欧洲杯八强赛中淘汰比利时,成功闯入四强。可惜的是,在2018年世界杯欧洲区预选赛中,列为预选赛种子的威尔士队未能在D组出线,失去了进军俄罗斯的机会。之后,吉格斯接替辞职的科尔曼,成为威尔士队新的主帅,并将在3月22日和中国队进行一场友谊赛。

比利时足球队的外号叫红魔,而威尔士足球队的外号则叫红龙,这个外号来自于威尔士国旗上的那只红龙。

12

世界各国之中,以狮子、虎或鹰做国家象征的居多,以龙为标记只有两家:一家是咱中国,一家就是威尔士。中国的龙和西方的龙不同源,意义也大不一样,在中国,龙是庄重吉祥的象征,而在西方,龙是吐着火的怪兽,形象一般偏于负面。

威尔士在西方是个特例。在凯尔特人的传说中,曾经有两条互相打斗的龙,一条是红龙,一条是白龙,最后代表威尔士的红龙打败了代表撒克逊人的白龙,红龙因此成为了威尔士人独立的象征,并从此飘扬在威尔士的国旗之上。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preset

如今,生活在威尔士的不仅有凯尔特人的后裔,也有撒克逊人的子孙,更有来自于世界各地的移民。

如果穿过铁路,来到马蹄形区域以东的街区,你会发现这里和任何一个欧洲大城市的某些街区别无二致,街道狭窄而昏暗,各种小餐馆杂货铺林立,人们操着不同口音甚至不同的语言生活在这里,你无法分清这里究竟是在加迪夫,还是在伦敦,抑或在巴黎,还是在布鲁塞尔。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preset

物质的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小,而精神的世界仍然辽阔而隔绝。人们从物质的世界中汲取生存的必需,生活在各自的精神世界之中,坚持着各种信仰和传统,并由此生出争执和冲突。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现实的世界中,不同是绝对的,和是相对的,人们生活在同一座城市,相距不过千米,却像是生活在不同的国度。

 

离开加迪夫的那天,我又约上了司机大哥的车。

司机大哥说小城加迪夫的生活也在改变。欧冠决赛那几天,市中心满是武装警察,安保工作力度前所未见,决赛那天市中心交通管制,所有车辆都不能经过球场附近,不少住在市郊、在市内工作的人只好自行放假。

“不过,今天是个好日子,没有恐怖威胁,没有交通管制。”

一路顺畅到达机场后,司机大哥带着浓浓的口音和我道别:“Have a good day further!”

再见,加迪夫!

Cause it’s a good day for paying your bills;

And it’s a good day for curing your ills

So take a deep breath and throw away the pills;

Cause it’s a good day from morning’ till night

富可敌国

加拿大财经网站VisualCapitalist日前公布了一组有趣的地图,它将35个中国大中城市和世界上35个国家分别联系起来,每一个中国城市对应一个国家,前提是两者GDP相当。VisualCapitalist以这种“富可敌国”的形式向读者展现了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内生产总值第二、国土面积第三的国家的巨大经济体量。

对于不少西方人来说,他们对中国的了解还停留在毛时代,甚至更为久远的二十世纪初期,在他们的印象中,中国仍然是一个神秘、古老、但落后的国度。对于另一部分西方人来说,通过互联网或者亲身经历,他们了解到中国在最近几十年来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北京、上海和广州这些都市的繁华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但另一方面,他们对中国的了解也仅仅局限于这些沿海发达地区,很少有人能够想到在中国内地还有一大批百万人口级别的城市,它们的经济总量同样不可小觑。

VisualCapitalist通过这种城市与国家的关联,试图让读者了解到中国有这么一大批城市,它们大多分布在中国的东部,但其中也有相当数量的中西部城市,它们的名字或许并不为西方人所熟悉,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它们的经济总量已经和某些国家可以相提并论。

类似于美国东北部城市群、德国鲁尔区城市群,这35个城市有相当一部分聚集在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同时也是代表着中国繁荣的三大经济带。环渤海城市群以京津为龙头,涵盖京津冀经济带,GDP总量达到1.14万亿美元——原文如此,但我深深地觉得加拿大统计局比咱天朝的统计局更不靠谱。按照这一计算,环渤海城市群的GDP总量大致与澳大利亚相当,2016年澳大利亚GDP总量大致在世界上排第13位。

1

图片来源1

按照同样的计算方法,长三角城市群的GDP总量达到了2.62万亿美元,这一规模大致与世界排名第8的意大利相当;珠三角城市群的GDP总量为1.89万亿美元,与之匹配的世界排名第11的韩国。不过,数据的准确性依然是个问题,因为根据Wiki上的数据2,除了澳大利亚略微被低估以外,意大利和韩国的GDP数据被VisualCapitalist高估了很多。

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单个城市,在下图中我们能轻易找到京沪港渝这样的超大城市,同样我们也能找到像郑州、武汉、西安、长沙这样的内陆中心城市。

2

图片来源1

与三大城市群的数据相比,单个城市的数据偏差似乎更大。以上海为例,图中上海和菲律宾的GDP总量为8.1千亿美元,如果按照第一财经于今年初公布的数据3,2016年上海GDP为2.7万亿人民币,大约相当于4.1千亿美元;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4,2016年菲律宾GDP为3.0千亿美元。如果按照世界银行的数据,上海的GDP大致和泰国相当,比菲律宾要高出近1/3。

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上图中涵盖的国家基本上以亚非拉为主,北美和欧洲没有匹配在内。即便在亚非拉范围内,那些世界上经济排名靠前的国家,如发达国家中的日韩澳,如金砖国家中的巴西、印度、俄罗斯和南非,如地区经济大国墨西哥和土耳其,其经济体量仍然是中国单个城市难以匹敌的。

最后来看看欧洲。

3

图片来源1

和欧洲国家相匹配的大多是位于东部的沿海城市,属于35城市中的“精锐部队”。领头的广州和深圳分别拿下了分处中欧和北欧、同属于富裕国家行列的两“瑞”;除了这两个国家以及北欧诸国以外,其它被匹配的国家大多处于东欧和东南欧。传统的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G7中的英法德意其经济远非一个城市可比,荷比国家虽小,经济体量却仍在上海之上。

尽管数据上存在着不小的误差,比如部分数据可能来自于名义GDP,而另外部分数据可能来自于购买力平价GDP,VisualCapitalist进行的匹配不一定能够准确地反映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但这三张地图在总体上反映了中国城市、尤其是东部城市的经济实力。如果考虑到东部城市群的面积和人口,则可以乐观地估计在人均GDP的层面上,中国也已经有相当一部分省市地区远远超过了1万美元。1万美元是世界各国人均GDP的平均值,在全世界180多个国家中,大约有60个国家的人均GDP超过这个平均值,而其它120个国家则低于这个平均值。

参考来源:

  1. http://www.visualcapitalist.com/31-chinese-cities-economies-big-countries/
  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countries_by_GDP_(nominal)
  3. http://www.yicai.com/news/5211796.html
  4. 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CD

千里相隔两洞庭

这次回家乡,我逛了不少老地方,却独独没有回启蒙学校看看。

这所叫金庭学校的小学,由于历史原因,当年叫做“育新小学”,它离外公家所在的莲花街也就两条小马路的距离。我在金庭只读了一年,小学二年级就转学去了工农小学,所以对金庭的印象并不深。现在除了启蒙老师的音容笑貌以外,只记得这所小学的侧门是个石头牌楼,每到春天,校园里的泡桐树就伸出墙来,浅紫色的花瓣随风飘落在石阶上,有一种很静谧的美。

在离开金庭后的很多年中,以上这些就是我对这所学校的全部记忆和了解,直到前几年我无意中看到一则新闻,说金庭学校喜迎百年校庆。我很惊讶:当年不起眼的这么一所学校竟然会有这么长的历史!

5948bb39c4e4c

金庭学校校训:厚德、精艺、乐搏。1

回溯百年,金庭学校建立于1912年。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正是西学东渐的年代,西方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天朝大国的国门,除了掠走了丰厚的战利品以外,也带来了现代的西式教育。在上海,德国人于1907年创办了同济德文医学堂;在长沙,美国人在同时期创办了雅礼大学堂以及雅礼中学;在湘潭,是不是金庭学校也源自于西方人的办学?

得益于发达的内河航运以及辐射粤桂优越的地理位置,从明末以来湘潭就已经是湖南乃至华中地区最重要的货物中转站和集散地之一,到了民国元年,湘潭沿江街道上更是商贾云集、市肆鳞次栉比。老湘潭流行着一句话,叫“金湘潭,小南京”,意思是湘潭当年的繁华可以和南京相比。这个比喻是否过于夸张已不可考,但当年九总到十八总的沿江码头、河街和正街确确实实有着一丝外滩的感觉,除了商业繁荣以外,各地商贾在湘潭成立的会馆也是一道特殊的风景。

所谓“会馆”,就是来自同一个地方的商贩自发成立的一种互助联络机构,类似于同乡会;又因为同乡大多同业,所以也类似于行会。如果拿现在的北京来比较,当年湘潭的会馆就好比是现在各省驻京办事处;如果拿旧上海来比较,各个会馆的势力范围就类似于当年大大小小的租界。

c0767bdd-34af-4d0a-939d-9690f12c9c9c

关圣殿——北五省会馆。2

湘潭的古建筑,大多来自于各省在潭建立的会馆。现在平政路上的关圣殿,就是当年山西、河南、山东、陕西、甘肃五省的联合会馆,这次回去看到关圣殿门前的平政路正在改建,殿内也满是脚手架,一副百废待兴的模样。为祈求平安发财,每个会馆中都供奉着一个本土神灵,关羽是山西人,所以北五省联合会馆中供奉的就是关二爷。南人祈求出海平安,位于十八总的福建会馆是座天后宫,又叫建福寺,里面供奉的就是女神妈祖。江西老俵的会馆里矗立着的则是晋代道士、南昌本土神仙许真君,会馆名叫万寿宫。

而我的启蒙小学金庭学校,并非源于西人办学,实则来自于江苏商人的金庭会馆。

image

最早的金庭学校——金庭会馆。3

江苏商人在湘潭建有四个会馆,位于十六总的金庭会馆占地七十多亩,是其中最大的一个。民国元年,金庭会馆出资在会馆中建了座私立的金庭简易小学堂,也就是现在金庭学校的前身。经历了沧桑百年,金庭学校现在是由会馆创办、湘潭现存历史最悠久、保持最完整的学校。

既然是江苏商人的会馆,为什么取名金庭会馆,而不是简单的江苏会馆或者东吴会馆呢?

今年四月,苏州传出个新闻,吴中区的西山镇正式改名为金庭镇。

太湖在苏州境内有一个大岛叫西山,一个半岛叫东山,分别是洞庭西山和洞庭东山的简称。苏州西山本是个风景秀丽、资源丰富、民生富足的地方,因为忌讳于“日薄西山”这个成语,当地人觉得“西山”这个名字不够吉利,所以将镇名改为金庭镇。“金庭”这个名字据说来自于西山的溶洞林屋洞,洞中有金庭、玉柱等石景。

在明清两代,苏州人在湖广一带经商,常以金庭人自称,久而久之便以金庭为籍贯称号,因此建立湘潭的金庭会馆的江苏商人很有可能主要来自苏州。

948ad4c1218e4b4aaa2a8f8660e6e85c_th

金庭——苏州西山的新名片。4

说起太湖洞庭山,就想到了一宗悬案。

宋代编撰的《太平广记》中有一篇叫《柳毅传》,讲的是唐代一个叫柳毅的书生在科举落第之后从长安返回家乡“湘滨”,途中遇到了嫁到泾河、受到婆家虐待的“洞庭”龙女,求他带信回洞庭龙宫,经过一番波折,柳毅将信件成功带到龙宫,龙王救回了龙女,龙女和柳毅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blablabla。

故事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神话故事,但故事里提到了“湘滨”,“洞庭”,也提到了柳毅返回“吴地”,那么这“洞庭”究竟是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还是江苏苏州的洞庭山呢?

支持两种说法的都有。在岳阳,洞庭湖中的君山古名就叫洞庭山,山上有柳毅井。在苏州,不仅也有一口柳毅井,而且有关柳毅的其它传说和名胜就更多了,比如有祭祀柳毅的柳仙堂,苏州市内还有柳毅桥等等。也许因为苏州的佐证更多,当代学者认为《柳毅传》这个传说发生在苏州的可能性更大。

1300098

岳阳的柳毅井。5

j3bb6a932863a8f5875111cdb85f3ef1d

苏州的柳毅井。6

关于柳毅到底属于哪个洞庭的争论其实已经持续了几百年,中间也有和事佬,他们搬出北魏时期郦道元著的《水经注》,这可是比《柳毅传》年代更为久远的地理名著。《水经注》中说:“洞庭湖中有君山,山有石穴,潜通吴之包山……所谓巴陵道者是也。”吴之包山指的就是现在苏州的西山,《水经注》认为君山和西山通过巴陵水道相连。

而在更早的三国时期,《娄地记》中就写道:“太湖东山名洞庭,潜行二道,北通琅琊东武县,西通长沙巴陵湖。”这个更厉害,太湖洞庭山不仅向西和湖南的洞庭湖相通,而且还北通山东。所以和事佬说了:你俩也别争了,古书上写得明白,两个洞庭之间存在着暗流,原本就是互通的。

当然,这潜行水道互通洞庭只能是个神话。不过以“洞庭”二字作为山水之名,实乃岳阳为先,苏州为后。

“洞庭”一词,最早见于《楚辞》。屈原在《九歌·湘君》中有“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九歌·湘夫人》中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是楚国人,没有去过吴国,他说的应该是湖南这个洞庭。而《山海经·中山经》中也写道:“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帝之二女即尧的女儿娥皇、女英,后来嫁给了舜,湖南流传着大量关于舜及湘妃的传说,所以这里的洞庭也很明确指的是湖南的洞庭。

相隔三千里,东西两洞庭。更巧的是,两个洞庭都产好茶,君山银针和洞庭碧螺春都位列中国十大名茶之中。好山好水产好茶,所以,或许两个洞庭之水真是相通的?

参考出处:

  1. http://yhjtxx.com/
  2. http://www.qbsysc.com/merchantdetails.aspx?ArticleId=1462
  3. http://m.v4.cc/News-2636647.html
  4. http://www.sohu.com/a/129271135_171296
  5. http://mapio.net/pic/p-44266664/
  6. http://heshuiqing68.blog.sohu.com/304413916.html

爱国的走私客

IMG_6952-1

大学期间的一个同学有个特殊嗜好,他特别喜欢看Windows整理硬盘文件碎片,常常坐在屏幕跟前儿一动不动,看那马赛克跳来跳去,最后汇集成几个整齐的色块。这么多年过去了,不知道这个同学的癖好改了没有,我想如果前天他和我一起去了Baarle,这个强迫症八成就被治愈了。

Baarle,一座位于荷兰北布拉邦省南部的小镇——准确地说,是两个小镇,属于荷兰的部分叫做Baarle-Nassau,属于比利时的部分叫做Baarle-Hertog。很多国家都有被国境线贯穿的小镇,不过Baarle-Nassau-Hertog这个小镇整体位于荷兰境内,但镇中有22块属于比利时的飞地,而在这些属于比利时的飞地中又有7块属于荷兰的飞地,拥有这种“嵌套”结构的飞地在世界上就不多见了。

IMG_6941-1

Baarle人很为自家的这种飞地结构自豪,他们把这个镇子称之为“两个国家之间的拼图”。由于各块飞地形状并不规则,国境线标志在Baarle到处可见,白色、十字形的国境线标志常常很随意地将一个街道断开,然后潇洒地穿过一户人家,任性地将它分为属于荷兰和比利时的两个部分。

IMG_6943-1

微信图片_20170722154834-1

IMG_6942-1

IMG_6950-1

白色十字形标志的国境线两侧,往往会带上B和NL两个记号,表明哪一部分属于比利时,哪一部分属于荷兰。尽管如此,在大多数情况下,游客们也很难知道自己究竟站在哪个国家的领土上,在地上找不到国境线标志的情况下,人们还可以通过附近房屋的门牌来进行判断。

微信图片_20170722154536-1

微信图片_20170722154722-1

属于比利时境内的房屋,其门牌是白底黑字,左上角带有比利时国旗标志;属于荷兰境内的房屋,其门牌是白底蓝字,左右分别有红色和蓝色的边框,红白蓝是荷兰国旗的颜色。(图中门牌号码选择纯属巧合,并无其它含义。)

Baarle的飞地由来已久,从1198年至今大约有800多年的历史了。最开始,这里的土地分别属于布雷达领主和布拉邦公爵,布雷达领主喜欢开发程度较高的城镇用地,而布拉邦公爵则喜欢开发程度较低的农业用地。在下面这张图片中,可以看到图中的房屋左侧原来是药店和香水店,今属荷兰,右侧原来是野营地,今属比利时。

IMG_6954-1

在几百年的历史中,这两大地主及其子孙经常坐在一起斗地主,通过买卖协议你拿我一张牌,我换你一张牌,时间长了,就像硬盘上经过反复读写操作形成众多文件碎片一样,分属两大地主的土地最终互相环绕、犬牙交错。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好几次重新洗牌、或者一统江湖的机会,不过都阴差阳错地未能实现。后来,布雷达领主跟随荷兰伯爵并入荷兰,主体位于南荷兰的布拉邦公国则和弗兰德斯地区一起独立为比利时,到现在比利时的王储头衔仍然称之为“布拉邦公爵”。

1200px-Baarle-Nassau_-_Baarle-Hertog-nl

Baarle飞地示意图。1

所以,现在的Baarle分属荷兰和比利时两个国家,它有两个市政厅,但水电气网等公共资源基本上由同一家公司提供。Baarle的警察分为荷兰和比利时两拨,但都在同一个警察局办公。说到警察,那么问题就来了:吸食大麻在荷兰是合法的,在比利时是非法的,有没有人在Baarle从荷兰偷运大麻到比利时呢?

虽然没有考证过,但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世界上再也没有别的地方比Baarle更方便走私了!

在Baarle-Hertog的Hendrik一世王子广场一侧,有一座小小的石雕,雕像上是一个背着大包袱的行人,雕像底座上刻有作品的名字Smokkelaar——“走私客”。

IMG_6946-1

尽管走私客并不是个很好的称呼,但Baarle人并不讳言自己的这段历史,在1992年Baarle庆祝建镇1000周年的时候,艺术家创作了这个石雕,并于1996年将它落成在这个小广场上。

Baarle-Nassau和Baarle-Hertog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边境线,所以在申根协议之前,对于荷兰和比利时海关来说,如何防范走私行为一直是个头疼的问题。Baarle人利用这一天然优势进行走私贩运、赚些零花钱应该有很长的历史,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生活物资匮乏的一段时期,Baarle人的走私行为就远不止赚取零花钱这么简单。

在那个被称之为“黄油时期”的日子里,各种生活必需品包括面包和黄油在内的供应都十分紧张,生活在荷兰和比利时交错区域的Baarle人深知何种商品在荷兰能卖出高价,何种商品在比利时有赚头,比如荷兰的黄油在比利时很受欢迎,而糖和杜松子酒在荷兰的价格更高。地理上的特殊性使得Baarle人能够轻易地带着货物穿越边境来到另一个国家,Baarle的走私活动在那段时期也就达到了顶峰。

当然,两国海关不能坐视国家的税收因此流失,他们在Baarle设立了多个边境检查所,加强了监管。聪明的Baarle人自有对策,他们背着装有货物的大包小包,绕过检查所,专门挑在夜间穿过树林越过边境。为了防止被海关的人追踪,走私客们往往还会穿上“走私专用木鞋”(Smokkelklomp)。

Zalig

“走私专用木鞋”。2

这种走私专用木鞋钉有额外的一个鞋底,其方向与脚的方向相反,即鞋底面儿朝后,而鞋底跟儿朝前。穿着这样的鞋走在林间的泥地上,脚印与前进的方向相反,走私客通过这样的鞋印迷惑海关人员,从而逃脱他们的追捕。

和男人们大半夜钻树林不同,女人们一般把黄油等货物塞进贴身的衣服里,大摇大摆地通过关卡越过国境。因为海关人员不方便搜身,所以即便知道这些女人们夹带了走私货,最终也不得不将她们放行。后来,海关想了个办法,他们在海关办公室里装上了几个取暖的火炉,并且故意拖延通关文件处理需要的时间。在高温的作用下,女人们身上夹带的黄油渐渐融化、流淌了下来,自然而然地露出了马脚。

“走私客”是不是Baarle人的专属昵称?当我把这个问题甩向Kunst vol Leven艺术画廊的老板时,他笑眯眯地回答:“那只是为了旅游宣传的需要,我们从来不认为自己是走私客,当然也不反感这么一个称呼。”

Kunst vol Leven艺术画廊位于Baarle的一个街角附近,荷比国境线从这家小小的画廊中穿过,老板开玩笑说尽管门面大部分位于比利时境内,但他的画作基本上都放置在荷兰境内,为什么?因为荷兰的税收低啊!

微信图片_20170722153913-1

微信图片_20170722153649-1

画廊有两个门,正门在比利时部分,门牌号码是3号,侧门在荷兰部分,门牌号码是33A号。我问老板可不可以拍几张店门的照片,他表示他早就对此习以为常,因为在这里拍照的游客实在太多了。

“Baarle的飞地非常多也非常复杂,但因为欧洲的一体化,我并没有觉得每天跨越荷比国境线的生活有什么麻烦。”老板这么评价Baarle居民的生活。

“那么Baarle人有没有想到过两个镇子合并成一个呢?”

“以前尝试过几次,但比利时人不愿意,他们倾向于保持现状,留在比利时。”

“那你认为自己是比利时人,还是荷兰人?”

“我从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这很重要吗?我们说的是同一种语言,吃的是相同的食物,欣赏的是同一种艺术。”

IMG_6945-1

在老板看来,贯穿他画廊的国境线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麻烦,相反,不少游客在他店前留影,反而给他带来了额外的生意。

IMG_6957-1

街角的另一边是家Zeeman的分店,国境线从这家Zeeman穿出,又延伸到街道的另一边。

IMG_6958-1

越过这条边境线向北,再走出个一百来米,远远地可以看到在两条街道间狭长的草地中有个“高射炮”形状的木架子。走近仔细瞧瞧,更准确地说这个“高射炮”更像只搭在几个三角木撑子上的“大鱼叉”,这“大鱼叉”足足有几十米长,木叉顶端是个三叉的铁制叉子。鱼叉在此,波塞冬呢?

IMG_6959-1

正纳闷着,又发现木架子上挂着块写有“MN7”的木牌,在草地的另一端则有对MN7的说明。

微信图片_20170722153456-1

原来,这MN7也和走私有关。故事得回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比利时被德国占领,荷兰则是中立国,为了加强比利时抵抗武装之间的联络、并且干扰德军的通讯,比利时人偷偷地从本土将相关的通讯器材走私到Baarle,组装成无线电收发装置,并在Baarle-Hertog的一角搭建起来这个编号为MN7的信号发射架。由于这个发射架搭建在比利时领土上,所以并不涉及侵犯荷兰主权;同时,由于Baarle-Hertog被荷兰国土环绕,德军无法穿越中立的荷兰去拆除MN7。随着MN7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德国人曾经考虑过出动空军将其炸毁,但因为MN7所在的地点离荷兰实在是太近(照片中右侧可以看到荷比国境线),炸弹落在荷兰领土上的风险太大,最终德军放弃了这一计划。现在我们看到的“大鱼叉”已经不是原物,它是2014年为了纪念一战爆发100周年而重建的发射架。

一百年的历史不长,但已足以消弭当年的纷争和仇恨。如今,人们可以在午后惬意地坐在Singel街边的咖啡馆,一只脚踩在荷兰境内,一只脚踩在比利时;可以随意地开车去荷兰的蒂尔堡吃个午餐,再回到比利时的蒂伦豪特参加朋友的晚宴;也可以找个长周末连上几天的假期,从荷兰或者比利时去德国看看黑森林,品尝品尝摩泽尔河谷新酿的葡萄酒。

IMG_6951-1

今天,我们遇到了最好的岁月,也记住了那些爱国的走私客。

参考出处: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aarle
  2. http://berthi.textile-collection.nl/2009/08/14/vakantietijd-is/

林堡双城记

这几天,关于哈瑟尔特和根克的融城计划又一次成为了新闻的焦点之一。

这是两座位于比利时林堡省的城市,哈瑟尔特(Hasselt)是林堡省的省会,人口7.7万,根克(Genk)人口6.6万,两座城市人口差不多,地理上相距15公里左右,可以说是林堡省的双子星城市。

hg

林堡省的双子星——哈瑟尔特和根克。1

双子星城市在咱国内不稀奇。抛开全国层面上的北京和上海不说,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少省份除了省会城市以外,还另有一个经济龙头城市。在改革开发初期,这些经济龙头城市被国家列为计划单列市,享有和省会城市类似的政策,和省会城市一起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子星城市。这些城市里包括当年四川的重庆(于97年升级为直辖市)之于成都,辽宁的大连之于沈阳,山东青岛之于济南,浙江的宁波之于杭州,福建的厦门之于福州,广东的深圳(后来成为特区)之于广州等等。

既然是各省的双龙头,国内双子星城市之间大多存在竞争关系,以至于普通老百姓之间也经常会打嘴仗。比如成都和重庆这对CP,外省人一般不会去细分他们的方言和口音,只要有好吃的就行了,管它是成都的小吃还是重庆的火锅!但成都人和重庆人可不这么想,从GDP贡献到地势高低再到妹子的脾气秉性,哪哪儿的都大不一样,都可以拿来一撕。

不过,哈瑟尔特和根克之间则是另外一种关系。哈瑟尔特虽然是林堡省的省会,但林堡省的经济实力确实很一般,在弗莱芒区五个省份中名列副班长,哈瑟尔特在五个省会城市中也排名最后。根克更是一个无名小城,以前住根特的时候,曾经听到过初来比利时的留学生在机场买错火车票去了根克的传说,Genk和Gent只差一个字母,但一个在东,一个在西,差老远了。所以,与其说哈瑟尔特和根克是相互竞争的双子星,不如说是同病相怜的难兄难弟。既然相互扶持仍跌跌撞撞,不如干脆两家融成一家?

融城,是将相距较近的多个城市融合为一个城市,以达到做大、做强的目的。湖南的长沙、株洲和湘潭,互相之间相距不过50公里,是湖南省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为了和同属中部的武汉、郑州等城市一争高下,长株潭在90年代就提出了一体化的战略,二十年来三个城市实现了三网合一,对长株潭结合区域进行了规划和开发,开通了城际公交和轻轨,成立了国家级改革试验区。但目前的一体化程度还远没有达到融城的目标,长株潭要成为中部地区的龙头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哈瑟尔特和根克的融城策略和长株潭多少有些相似。

ovg_kaart_hage

哈瑟尔特和根克在地图上的位置。

首先,通过融城,哈瑟尔特和根克可以顺便将相邻的Zonhoven和Diepenbeek两个城镇吸纳进来,组成的新城市将占地270平方公里,人口将达到18万。在人口数量上,新城市将一举超过布鲁日、鲁汶等弗莱芒省会城市,成为弗莱芒区第三,全比利时第六的城市。人口多,就意味着在布鲁塞尔有着更大的发言权,能从联邦政府得到更多的经济资助,以及进入欧盟地区发展规划的大名单。夏洛瓦为什么每年能得到那么多项目资助?经济产业转型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夏洛瓦20万人口摆在那里,人头费是不能少的。据哈瑟尔特大学估计,融城后的哈瑟尔特-根克和融城前两个城市加在一起进行比较,每年从弗莱芒大区政府能多得到750万欧元的城镇基金。2

其次,哈瑟尔特-根克也将成为林堡地区人口最多的城市。林堡是个历史性的地区名,在地图上,历史上的林堡地区主要由现在的荷兰的林堡省和比利时的林堡省组成,马斯特里赫特是荷兰林堡省的省会,人口11万,它是目前包括荷、比两个林堡省的整个林堡地区的最大城市。哈瑟尔特和根克通过融城后,其人口将超过马斯特里赫特而跃居林堡地区人口最多的城市,成为名副其实的林堡地区中心城市。

第三,融城带来的市政建设将给两个城市带来新的活力。哈瑟尔特已经有了一所大学,根克也有一支比利时甲级联赛的老牌劲旅,融城之后,大学和足球队都将在更大的领域得到发展。另外,合并后的城市在市政建设方面还可能得到一所新的医院,一个中央公园,以及新的公交系统。

3F39E89300000578-4409880-image-a-6_1492114937809

2016-17赛季欧联杯1/4决赛首回合,根克客场对阵塞尔塔。3

融城之后的新城市该叫什么?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显然,叫“哈瑟尔特-根克”或者“根克-哈瑟尔特”都不会让大多数人满意,因此一个不同于哈瑟尔特或者根克的新名字或许是个更好的选择。有人提议,类似于安特卫普省和安特卫普市,既然新城市将是林堡地区人口最多的城市,干脆叫林堡市(Limburg Stad)吧。不过反对者认为,目前“林堡”作为地名已经出现在荷、比两国省一级的行政单位上,在比利时列日省还有一个城镇也叫做林堡,所以林堡市这个名字定位将比较混乱,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有学者建议将新城市命名为“首都之城”(Cité Capitale),个人感觉,这学者是开玩笑的吧,这也太傲娇了……还有人建议将其取名为Limbostad,既有了林堡中心城市的意思,又区别于Limburg Stad,我倒觉得这个名字不错,音译过来尤其美:“凌波之城”。

当然,目前融城仍然处于纸上谈兵阶段。哈、根两城融合的最大阻力来自于政治方面,融城后所有市政部门的两套班子将合并为一个,这意味着有一半左右的公职人员将失去自己的工作。另外,哈瑟尔特和根克尽管相距不远,但两地仍然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哈瑟尔特自诩为时尚之都,而根克人更热衷于看他们的球队在比甲中厮杀。所以,人们并不相信融城后有多少哈瑟尔特人会成为KRC Genk足球俱乐部的新球迷;同样,有多少根克人愿意来哈瑟尔特的商业街购物也仍然是个疑问。

和长株潭相比,哈瑟尔特和根克这对林堡双子星的融城才刚刚开了个头。

参考出处:

  1. http://www.hbvl.be/cnt/dmf20170419_02840591/hasselt-en-genk-hebben-meer-met-elkaar-gemeen-dan-je-zou-denken
  2. http://www.hbvl.be/cnt/dmf20170418_02838347/7-5-miljoen-extra-uit-gemeentefonds
  3. http://www.dailymail.co.uk/sport/football/article-4409880/Celta-Vigo-3-2-Genk-Hosts-edge-five-goal-thriller.html

布交所里的大企业

布交所是啥?布鲁塞尔证券交易所。朋友们对交易所广场(Beursplein,Place de la Bourse)都比较熟悉,每逢出啥事情这里肯定是最热闹的,比如去年对布鲁塞尔恐袭的一系列纪念活动,又如今年1月抗议川普移民禁令的示威活动就都在这里举行。

285721

布鲁塞尔的交易所广场,因为是步行区域,所以被不少人当作进行示威和纪念活动的最佳场所1

不过,既然叫做交易所广场,大家就别忘记后面这所建筑就是布鲁塞尔证券交易所。比利时是个西欧小国,和邻居大哥荷兰相比不仅面积更小、人口更少,而且知名的上市企业也乏善可陈。说起荷兰的大企业,大多数人都能数出来飞利浦、壳牌、联合利华、毕马威等等。说起比利时,大家就要费点脑子了。

不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比利时也有证券交易所,比利时也有上市大企业。和国内的沪深300指数类似,布交所也有个叫做BEL20的指数。BEL20由20家布交所的上市企业构成,这些企业多数是比利时本土企业,所以BEL20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比利时的经济支柱构成。

如果按照在BEL20指数计算中的权重大小来排序,排名第一的是AB英博集团,权重为13.01%。这家总部在鲁汶的酿造集团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啤酒酿造集团,通过和美国安海斯-布希酒业集团的联合,这个啤酒帝国将其业务拓展到了美洲、非洲和亚洲。所以,不要以为只有Stella Artois才是英博的品牌,现在包括贝克、百威和科罗娜等美洲品牌也被其收入囊中。英博在BEL20中独占鳌头,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比利时是啤酒王国这一事实。

46_1stella_artois

Stella Artois,起源于鲁汶的啤酒。2

排名第二的Engie在BEL20中的权重为11.67%,这家总部在法国的电力公司在比利时有1万7千名员工,也是比利时最大的电力公司。有朋友可能会问,比利时最大的电力公司不是Electrabel吗?对,也不对。事实上,Engie很久以来就是Electrabel的控股公司,2007年Engie完成了对Electrabel的完全控股,Electrabel成为了Engie的全资子公司,并退出股票市场。所以,如果打开Electrabel的网站,可以发现它的logo已经变成了下图的样子。

electrabel

Engie-Electrabel是Electrabel的全称。3

排名第三和第四的是两家大家都很熟悉的银行,ING和KBC,两家银行在BEL20中的权重分别为11.19%和10.24%。ING其实是家荷兰企业,全称为荷兰国际集团,KBC则是比利时本土企业,如果算上荷兰的部分,ING无论从营业额,利润额和员工人数上都要比KBC规模大不少。但如果只计算比利时部分,ING的营业额和利润额都不到KBC的一半,员工人数也只有KBC的五分之一左右,所以KBC才是比利时的第一大银行。

signboards-with-logos-of-ing-and-kbc-banks-flanders-belgium-CN18HJ

比利时银行双雄,ING和KBC。4

排名第五的是制药公司UCB,占BEL20中6.85%的权重。位于瓦隆布拉邦省的优时比是比利时本土制药企业,1928年由埃曼纽尔·杨森创建。优时比最开始是一家化学公司,从它的全称“比利时化学联合公司”(Union Chimique Belge)也可以看出一二,不过优时比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其主营业务已经开始慢慢向制药倾斜,通过不断剥离非制药业务和一系列的合并,2005年优时比成为了一家专门的生物医药企业。和优时比相比,位于安特卫普省的杨森制药公司规模要更大一些,但由保罗·杨森创建的这家公司在70年代就已被美国强生公司所收购,因此在布交所并不存在一个杨森制药的股票,优时比是布交所上市公司中规模最大的制药公司。

5dc09d4cc5de77dc6d7516cabcdace0315456

优时比生产的冠心病药物。5

排名第六的Solvay也是一家化学公司,它的权重是6.01%。索尔维公司的历史比优时比更悠久,而且它的创建者是大名鼎鼎的欧内斯特·索尔维。知道索尔维公司的人可能不多,但知道索尔维会议的人肯定不少,知道下面这张牛气冲天的照片的人则应该更多。

900px-Solvay_conference_1927

第五次索尔维会议,照片上有十七个诺奖获得者。6

索尔维会议的创建者和索尔维公司的创制者是同一人,身为化学家的索尔维还是索尔维制碱法的发明者,除了这些成就以外,索尔维还为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建立了多个研究所,并资助了比利时的极地探险。索尔维的一生,也是开挂的一生啊。

排名第七的Ageas是一家总部在布鲁塞尔的保险公司,在BEL20中权重为5.15%。对于多数朋友来说,这个名字可能比较陌生,但这家公司使用这个新名字也才七年不到,要说起它2010年前的名字大家就不会陌生了——Fortis,富通。富通在07-08年金融危机中损失惨重而破产,其保险业务最后被剥离出来,成为了Ageas。说起富通就不得不提马司机的601318,200多亿人民币打了水漂,股民们说起来都是泪啊。

1921663

Ageas保留了富通这个中译名,给大家留些痛苦的记忆吧。7

余下的十三家企业,在BEL20中的单个权重都不到5%,加起来占BEL20权重不到40%。这些企业包括投资公司GBL,化学公司Umicore(联合矿业),电信公司Proximus,零售业巨头Colruyt(我们口中的大仓库),金融服务公司AvH,电信公司Telenet,物流和服务公司Bpost(比利时邮政),房地租赁公司Cofinimmo,制药公司Galapagos,个人卫生用品公司Ontex,钢缆生产企业Bekaert,投资公司Sofina和钢铁企业Aperam。

BEL20成份股每年2月底根据股价进行调整,曾经是BEL20成份股的知名上市企业还包括电子设备公司Barco,制药企业Omega制药,银行Dexia,保险公司Delta Lloyd,零售业Ahold Del(即黑狮子Delhaize)等等。

参考出处:

  1. http://www.knack.be/nieuws/belgie/opnieuw-protestpicknick-voor-verkeersvrij-beursplein-brussel/article-normal-64556.html
  2. http://bongiornos.info/mngzrif-stellaartois.asp
  3. https://www.engie-electrabel.be/nl/particulier/
  4. https://www.alamy.com/stock-photo-signboards-with-logos-of-ing-and-kbc-banks-flanders-belgium-47357230.html
  5. http://yao.xywy.com/goods/5465.htm
  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B4%A2%E5%B0%94%E7%BB%B4%E4%BC%9A%E8%AE%AE
  7. http://www.rtl.be/info/belgique/faits-divers/fortis-ageas-versera-12-milliard-d-euros-aux-actionnaires-eligibles-801903.aspx

立春、土拨鼠日和圣烛节

2月3日,4日或5日,立春。

1481689420362422

今日立春。

立春,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陟负冰。虽然从冬至到立春还只能数到四九、五九,冰雪可能还没有完全融化,河边杨柳也只有一点点嫩芽,但人们心目中的春天已经到来了。

立春作为春天的开始,在咱中国应该是没有什么异议的。关于立春,最大的争议在于它是否是干支纪年的开始,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常说的属相到底是开始于春节还是立春。支持两种说法的证据各自有不少,但在我看来,按照春节来划分属相相对简单和自然,如果严格按照立春来划分,则需要精确到立春当天的某时某刻,比如2017年立春当天15点34分之前出生的属猴,之后出生的才属鸡,同一天出生的孩子有的属猴有的属鸡,对于普通爹妈来说这种划分实在是太麻烦了。

既然何时算作一年之始的规则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都经历过多次变化,那么我们现在又何必死抱着繁杂、不方便的计算方法不放呢?

真正的春天,或者气象学上春天的开始则是根据连续五日平均气温来决定,当这个平均气温第一次大于等于10摄氏度时,这五天的第一天就被记作春天的开始。当然,在这一天之后的日子里完全有可能气温再次骤降,风雪交加,但春天开始就是开始了,后面这些寒冷的日子就叫做“倒春寒”吧。

古时候的人们对天气没有如此精确的测量,只能估摸个天数,当九九消寒图1的最后一笔被画上之后,也就到了春耕农忙的时节了。

相比之下,北美的居民期盼春天到来的方式则要欢乐得多。温暖和煦的春风何时吹来,不靠掰手指头、不靠写毛笔字,靠的是土拨鼠的预言。

在美国和加拿大,2月2日是一年一度的土拨鼠日(Groundhog day)。在这一天,人们围聚在土拨鼠的小窝之前,当久负盛名的“神汉”土拨鼠走出它的小窝时,如果人们看不到它的影子,那么就意味着春天会很快到来;反之,如果它的影子很明显,那么人们最少还要等待六周,冬天才会结束。其实,只须稍作思考,就能明白土拨鼠到底有没有影子并不取决于土拨鼠自己,而是取决于2月2日当天的天气——如果是阴天,自然就没有影子;如果是大晴天,自然就是有影子了。

土拨鼠的预言有多少准确率并没有什么人去统计过,2月2日的天气决定了冬天的长短也没有什么科学根据,人们只是把这一天当作一个迎春的节日来庆祝。在加拿大,有两只著名的“神汉”土拨鼠,它们分别叫做威利(Wiarton Willie)和山姆(Shubenacadie Sam),它俩在昨天做出了相同的预报,今年的春天将很快到来。在美国宾州,最著名的土拨鼠叫做菲尔(Punxsutawney Phil),它昨天的预报则是冬天还将持续。我不知道三只神汉土拨鼠到底谁说得对,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昨天加拿大全境以阴天为主,美国宾州则天气晴好。

66cda83d1b434473242c8eb6eba8c8ac

土拨鼠菲尔的小窝,每年2月2日人们聚集在此等候菲尔关于春天的预言。2

关于土拨鼠日,有一部同名电影非常有名。这部1993年上映的影片讲述了一个电视台的气象记者在Punxsutawney对土拨鼠日进行实况报道的过程中的奇遇:他发现不论他之前做出何种出格的举动,隔日醒来后日期仍停留在2月2日,身边的人不断重复着当天的日程,只有他一个人意识到了这个奇怪的现象。在一次又一次的时间回转后,发狂的记者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善待他人,最终在抱得美人之后终于跳出了2月2号的怪圈,一切回归正常。

也许只有回归到“慢生活”甚至无法跳出循环的“重复生活”,人们才会有时间和心境来重新审视自己?

北美土拨鼠日的传统可以追溯到1887年的宾州,如果再往前溯源,这个节日据传最早来自于欧洲。在欧洲,2月2日是基督教的圣烛节。早在中世纪,欧洲不少地方就流传着类似的说法:如果圣烛节当天天气晴朗,冬季就还将延续较长的时间;如果当天是阴雨天,冬天则将很快结束。和北美土拨鼠日稍微不同的是,欧洲人在圣烛节观察的对象是刺猬。当德国人来到美洲以后,发现当地并没有刺猬,于是就找了土拨鼠作为新的“神汉”,这个传统就这么延续下来了。

圣烛节,在荷兰语中叫做Lichtmis,或者全称Maria lichtmis,是指圣母玛利亚在产后第40天(即2月2日)带着耶稣前往耶路撒冷去祈祷的纪念日。在欧洲,圣烛节在一定程度上也被当作是春天的开始。在比利时,庆祝圣烛节有两个传统,第一是要点蜡烛,第二是要吃煎饼(pannenkoek)。圣烛节处于冬春之交,黑夜渐渐变短,白昼渐渐变长,所以人们点起蜡烛,用来庆祝光明的重生;吃煎饼,则是因为圆圆的、金色的煎饼象征着太阳的归来。

立春土拨鼠日和圣烛节2

西式煎饼是圣烛节的传统食物。3

当然,在今天,煎饼并不仅仅是圣烛节的食物,这一广受欢迎的食物几乎家家都会做,在任何一个饭店、在任何时候都能吃到。

无独有偶,在立春之日,中国人也有吃春饼的传统,并称之为“咬春”。立春咬春,在中国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这一风俗现在仍然在中国北方广为流传。和比利时的煎饼相似,春饼也是面粉烙制而成,不过,咱们除了春饼以外还要准备菜馅,将菜馅用春饼卷起来一起吃。

和春饼类似,春卷也曾经是立春的传统食物之一,二者材料类似,形状相仿,只不过春卷多经过了一道油炸加工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春卷比春饼赢得了更多人的喜爱,并且和西式煎饼一样,从立春的时令食物慢慢变成了人们餐桌上的日常食物。到了近代,春卷传播到了海外,更是成为中国传统食物和中餐的标志之一,以至于比利时同事们一说起中餐,首先就会想起loempia来。

从昨天到今天,从土拨鼠日、圣烛节到立春,你吃饼了吗?

参考出处:

题图图片来源:http://www.chinazyycw.com/m/article/5308.html

  1. https://sqr5.wordpress.com/2015/12/22/%E4%B9%9D%E4%B9%9D%E6%B6%88%E5%AF%92/
  2. https://www.pinterest.com/visitpa/groundhog-day/
  3. https://pxhere.com/nl/photo/814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