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贝西和布尔甘的友谊

2月7日,比利时数学家英格丽·多贝西(Ingrid Daubechies)获得了2023年度沃尔夫数学奖。在昨天文章1的留言中,有读者注意到多贝西和比利时的另一位数学家让·布尔甘(Jean Bourgain)有着极为相似的学术背景,两位数学家都于1975年毕业于比利时荷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VUB),之后都移居美国,都取得了卓越的学术成就。

让·布尔甘,1954年出生于比利时的奥斯坦德,他的父母都是医生。1971年布尔甘进入荷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学习数学,并于1977年获得博士学位。1981年,他受聘为这所大学的教授。1985年,布尔甘移居到美国,在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担任教授。1991年,布尔甘加入加州理工学院。

布尔甘的研究领域主要为数学分析、解析数论、组合学、空间几何和偏微分方程。1994年,他因为巴那赫空间几何方面的突出贡献而获得菲尔兹奖。2016年他受封比利时男爵头衔,同年获得2017年度数学突破奖。

2018年12月,布尔甘因胰腺癌去世。

在2021年6月美国数学会出版的《美国数学学会通讯》(Notices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第68卷第6期2中,普林斯顿大学的彼得·萨奈克教授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陶哲轩教授共同发表了一个纪念布尔甘的合集,他们收录了布尔甘生前好友及合作者写的回忆文章。其中,多贝西分享了她和布尔甘之间的一些回忆和友谊。

以下是我对多贝西回忆文章的翻译,限于英语水平,如有不准确之处,还望谅解。

我和让·布尔甘的相识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那是1971年,荷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VUB,译者注:以下荷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简称VUB)新生开学的头几个星期,当时我们才17岁。按照许多欧洲大学的惯例,我们在入学时必须申报自己所在的专业,当时让的专业是数学(必须的!),而我的专业是物理学。

那时的VUB是一所相当小的大学,一年前它刚刚从说法语的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或ULB。在英语中,VUB和ULB都被翻译为布鲁塞尔自由大学)中独立出来。在此之前,VUB只是ULB中说荷兰语、用荷兰语教学的一个分支部门。ULB成立于19世纪初,其明确目标是完全独立于国家、教会或任何教条,正如其座右铭“Scientia vincere tenebras”即“通过科学征服黑暗”所示。后来,VUB选择了“Redelijk Eigenzinnig”即“合理的坚强意志”作为口号。比利时有很多优秀的大学教育资源,当让和我(以及我们的父母)进行选择时,VUB的这种哲学立场对我们的选择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这就是我与让的相识之始。

在VUB成立之初,物理专业和数学专业的学生有不少共同的课程。在他们的第一学年,物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要求更加严苛的物理和化学课程(虽然物理和化学也是数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但他们可以免修数学专业学生必修的射影几何。

从第二学年开始,两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有了更多的不同——特别是,物理专业的学生有一门很棒的光学方面的课程,在这门课中,我了解到一个(完美的)透镜可以用来进行傅里叶变换,我们在这门课的课堂实验中制作出了全息图,这对于1972年的大二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次奇妙的体验。这次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之前一直在考虑转到数学专业,但这门课坚定了我主修物理学的决心,这是一个我从未后悔的决定(尽管后来我的方向还是有了变化,现在我假装自己是一位数学家)。

第二年结束后,让和我在课程表上渐行渐远。尽管如此,从微积分和线性代数到拓扑学和复分析,在前两个学年中我们还是一起上了大约十门数学课。作为一所小型大学,VUB引以为豪的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培养经验,其中包括很多辅导课和问题研讨会。作为数学方向最强的两个学生,让和我很快就发现了彼此的存在。让了解的数学知识比我还多,有一次一位工程系的学生向我们提出挑战,要我们求出追逐问题中的轨迹曲线(译者注:我们也曾讨论过同样的问题2),当时让已经掌握了一些我从未听说过的求解微分方程的技巧。他是我遇到的第一个至少和我一样擅长数学的男孩,所以我很快就对他有了怦然心动的感觉。

对于每门数学课,学校每周都设置了两个小时的问题研讨会,学生们通常会在研讨会开始时拿到一张问题列表,然后在来回走动的助教的帮助下尝试解决这些问题。让和我会在这些问题上互相比赛,在相当多的情况下我取得了胜利,因此勉强地赢得了他的尊重,我确信他并不是故意让我赢的!那一年,我们经常在一起玩,在大多数不上课的时间里都在谈论数学,经常去空的教室里用黑板。偶尔,我也会建议我们谈论些别的事情,或者玩玩游戏,但让对此会表示不解。

经过一个漫长暑假的离别(让的家乡在这个国家的另一端,距离我的家乡70英里),我对他的爱慕之情已经悄然褪去。在物理专业的同学中,我找到了一个男朋友,他很会讲故事,是一个手很巧的实验伙伴,也是一个有天赋的钢琴手和作曲家,但他的数学却不怎么样。我选择和一个不以数学为中心的人在一起,让对我这个奇怪的愿景表示惊讶。

有一件事让我记忆犹新:在秋季学期结束前的一场数学笔试中,让和我都提前交了卷,我们在考场外的走廊上聊天,讨论着各个问题的解答。这时,我的男朋友也从考场走了出来,他擦了擦额头,感谢我考前给他的辅导,他认为这对他这场考试非常有帮助。当让离开时,我听到他喃喃自语,他真心地怀疑那个人能否理解我们刚刚讨论过的数学问题中的那些精妙之处。

在大学的最后两年里,我们的交集越来越少。VUB 75届数学和物理专业学生成绩和学位的官方宣布仪式,即所谓的最终“宣告仪式”结束之后,我们所有人(人数不多,总共不到30人)决定去布鲁塞尔大广场找一家咖啡馆喝几杯啤酒。

当时,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已经安排好了未来的工作:让和我都在VUB获得了博士生奖学金(在比利时,研究生通常留在他们获得本科学位的机构),另外一些人也大多如此(包括我当时的男朋友,他最近作为一名实验半导体物理学家从学术生涯中退休),其他人则以高中教师、各种公司职员或者公务员的角色继续其职业生涯。尽管在后来的几年中,我们这些人中的一些人会在婚礼或者其他场合中再次相聚,但那次喝酒是我们团队作为整体聚会的最后一次。

我们回忆着,品味着过去四年中的种种美好,笑声不断。渐渐地,在酒精的刺激下,我们开始玩一些不着四六的派对游戏。在某个时候,有人提出了一个古老的思维游戏:三个朋友去酒吧,各点了些不同的饮品,最后他们决定把账单平分。账单上总共是25法郎,他们三人各自放下10法郎的硬币,服务员结算后返回了5枚1法郎的硬币,朋友们每人拿回了1法郎,将剩下的2法郎作为小费留在桌子上。请稍等——这里明明不对劲——因为他们每人拿回了1法郎,所以实际上他们每人花费了9法郎,加上2法郎的小费,总共应该是27 + 2 = 29法郎,但我们一开始看到的是30法郎……那缺失了的1法郎到哪里去了?当时让也喝了不少啤酒,这个愚蠢的问题把他难住了好几分钟,引发了其他人(友好的)哄堂大笑。即使几十年后,当我们中的一些人再次相遇,对那件事的回忆仍会让我们再次放声大笑。

在随后的这些年中,让和我经常会在一些场合碰到,即使我们不再是亲密的朋友,但我们始终保持着那种相识已久的人之间才有的轻松的关系。不管我们在世界的哪个角落相遇,也不管我们距离上一次相遇过了多长时间,我们总是会用荷兰语聊天,就像我们在大学时那样。

在苏黎世的国际数学会议(ICM)上,我很高兴能与让再次相会,在那次大会上他荣获菲尔兹奖,我深感欣慰能够成为他走下领奖台时第一个向他表示祝贺的人。那时,让在IHES(译者注:法国高等科学研究所)工作,而我在美国,正从贝尔实验室过渡到普林斯顿大学。不久后,我们在新泽西的同一个小镇上住过一段时间,这个小镇与我们第一次相见的地方相隔半个地球,这个世界真小!

多年以后,也是让获得了很多奖项以后,我很高兴能够再一次祝贺他,这一次是在他获得2017年数学突破奖的仪式上,这一次我以国际数学联合会(译者注:IMU)的名义对他表示祝贺。当时,让已经在与癌症作抗争,我们都希望他能战胜疾病,但很遗憾,并未如愿。

一位同班同学传来了一张令人难以忘怀的照片,如图1所示。在那个智能手机还未出现的年代,我们日常生活中拍摄的照片非常少,这张照片成为了那段时光中的让给我们留下的唯一纪念。

图1:1971年春天的让·布尔甘,截取自其高中班级照片。

不幸的是,虽然他不是我们这个团体中第一个离开的人,但他无疑是我们中最杰出、也可能是最特立独行的成员,我们对他的离去感到悲伤,他太年轻了。

我们所有人,尤其是我,将继续深情地将他铭记于心中。

多贝西对布尔甘的回忆,既是数学家之间的惺惺相惜,更是一种同学之间友情甚至恋情的情感表达。抛去他们的学术成就不说,光是这份感情就弥足珍贵。

我的女儿也正在读大学一年级,她和她的同学们也正是十八九岁懵懵懂懂的年龄,他们经常有些不着四六的中二行为,有些我们作为父母看不懂的乐趣;但大学阶段无疑是他们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之一。这些孩子刚刚开始独立的生活,拥有着自由和无拘无束的青春,可以结交新朋友,品尝友情和爱情的甜蜜和苦涩,学会独自面对困难和承担责任。所有的这些青葱经历都将成为他们美好的记忆,和那些伴随成长的朋友们一起,成为他们一生中最珍贵的财富。

参考出处:

  1. https://sqr5.wordpress.com/2023/02/08/%e5%b0%8f%e6%b3%a2%e5%88%86%e6%9e%90vub%ef%bc%8c%e6%b2%83%e5%a5%96%e5%be%97%e4%b8%bb%e5%a4%9a%e8%b4%9d%e8%a5%bf/
  2. https://www.ams.org/notices/202106/202106FullIssue.pdf
  3. https://sqr5.wordpress.com/2021/04/09/%E8%BF%BD%E9%9A%8F%E4%BD%A0%E7%9A%84%E8%BD%A8%E8%BF%B9/

小波分析VUB,沃奖得主多贝西

2月7日,沃尔夫基金会公布了2023年度沃尔夫奖所有奖项的得主,其中分量最重的沃尔夫数学奖由在美国杜克大学工作的比利时数学家、物理学家英格丽·多贝西(Ingrid Daubechies)获得,她的获奖基于“她在小波理论和应用谐波分析方面的工作”。

“小波”(wavelet)一词最早出现于1980年代,指的是通过缩放和平移,用有限长或快速衰减的振荡波形来表示和匹配输入的信号。近四十年来,小波理论和小波分析成为了数学理论中一个迅速发展的领域,它同时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基础。

多贝西在小波理论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她的研究彻底改变了图像和信号的数字处理方式,为数据压缩提供了标准和灵活的算法。多贝西的研究成果带来了多个领域技术的创新,包括医学成像、无线通信,和数字电影,比如:她早期的研究成果被用于图像压缩,我们常见的JPEG格式图片就是通过Daubechies小波压缩而成,它们也被用于将声音序列压缩成 MP3 文件;在更近的一些应用领域中,它们被用于增强和重建哈勃望远镜早期的图像,检测伪造的文件和指纹等等。

简单来说,小波是一些短暂出现、峰形比较突出的波,和正弦波不同,它们不会一直持续下去,而是很快就衰减为零。

我们举一个浅显但不那么恰当的例子:如果你和一个正在火车上的朋友通话,手机中传来的声音是他的语音和火车上其它噪音的混合信号,朋友的语音有特定的起伏和停顿,而火车上其它噪音的幅度相对恒定,出现的频率也相对固定,具有较强的周期性。在这个例子中,朋友的语音是一个个短暂、尖锐的小波,而噪音则类似于正弦波这样的恒定的周期性信号。而小波分析的目的就是从这个混合信号中将朋友语音的信号提取出来,达到降噪的目的。

再来看一个实际的例子【1】。心电图(ECG)中的R峰和心率以及心率变异性有关,是心脏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虽然R峰一般是心电图上QRS复合波中信号最强的峰,但心室的收缩和心房的扩张给QRS复合波带来了不少噪音,这些噪音掩盖了R峰附近的细节。通过最大重叠离散小波变换 (MODWT),R峰从心电图信号中被提取出来,并得到重建。下图中,上半部分是原始的心电图信号,我们可以看到信号总体上随着心脏的收缩和扩张发生变化,R峰的幅度随之起伏;下半部分是经过小波变换后重建的信号,我们可以看到QRS复合波被有效去除,留下的只有R峰的信号,R峰幅度稳定,附近的细节被保留和增强。

多贝西出生于1954年,她的家乡是比利时林堡省一个叫Houthalen-Helchteren的小镇,她的父亲是一位土木工程师,母亲则是一名犯罪学家。

现在Houthalen-Helchteren的新市政厅(NAC)的中央位置,有一个蓝色外墙的圆塔,塔的顶层有一个观景台,远远望去像是蓝塔上开了一只眼睛。为了表彰多贝西在数学和物理领域做出的贡献,Houthalen-Helchteren市政府将这个观景台命名为“多贝西之眼”(het Oog van Daubechies),象征着对世界和未来持开放和无限的看法。

多贝西从小就表现出来对数学和科学浓厚的兴趣,在父亲的影响下,她着迷于机械和工具的工作原理,以及数学概念背后的规律。在睡不着觉的时候,小时候的多贝西采取的不是“数羊”的办法,而是拿一个数字在脑子里反复进行加倍的心算,她非常享受脑子里的数字不断增长的过程。在6岁左右,多贝西就已经熟悉了圆锥体、四面体等立体概念,她进入小学后成绩优异,在入学仅仅三个月之后就跳了一级。

在哈瑟尔特中学毕业后,1971年多贝西进入布鲁塞尔自由大学(VUB)学习物理。在比利时的几所大学中,鲁汶大学和根特大学的历史最为悠久,学校的教学科研实力和学术声望也最高。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随着“佛拉芒运动”的兴起,鲁汶大学被拆分为荷语鲁汶大学和法语鲁汶大学。在同样的历史背景中,1834年成立的布鲁塞尔自由大学也于1970年被拆分为荷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VUB)和法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ULB)。

多贝西进入的是荷语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她主修物理学,在1975年完成本科阶段学习后她继续在这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博士期间,多贝西多次前往法国马赛的CNRS理论物理中心学习和从事量子力学方面的研究,最终多贝西于1980年在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获得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后,多贝西在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工作了几年,先后担任助理研究员和助理教授。1987年她移居美国,在AT&T的贝尔实验室的一个研究小组工作,在那里她做出了构成JPEG 2000标准基础的研究工作。

1994年,多贝西加入普林斯顿大学,从事应用和计算数学方面的研究,并成为了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第一位全职女教授。在普林斯顿工作了16年后,多贝西于2011年加入杜克大学数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并工作至今。

在杜克大学工作期间,多贝西于2011年至2014年间担任了国际数学联合会(the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Union)主席,这也是IMU历史上第一位女性主席。2012年,当时的比利时国王阿尔贝二世授予多贝西女男爵称号。2000 年,Daubechies 成为第一位获得美国国家科学院数学奖的女性,该奖项每 4 年颁发一次,以表彰已发表的数学研究的卓越成就。

现在,多贝西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除了在数学和科学上取得的成就,多贝西还积极鼓励女性在数学和其他相关领域从事研究和职业。她是杜克大学夏季数学研讨会的联合创始人,该研讨会面向即将升入高中的女生。

在比利时,多贝西于2011年倡导举办了Wiskunnende Wiske比赛2,其初衷是通过团队竞赛的形式,激发中学生尤其是女生对数学和科学研究的兴趣,以满足比利时在科学和工程方面对人才的需求。

Wiskunnende Wiske比赛的主办方,自然是多贝西的母校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每一届比赛结束后,主办方都会邀请多贝西通过视频公布比赛结果,并分享自己的心得。可以说,多贝西这样一个榜样不仅给这个比赛带来了更多的乐趣,而且给众多喜欢数学的女生带来了更多的激励。

现在,多贝西成为了第一位获得沃尔夫数学奖的女性,在她的多个“第一位女性”名单中又添上了一个分量很重的奖项。相信在她的家乡比利时,这个消息一定会激励更多的小粉丝们发现数学的乐趣、积极参与到数学课外活动和数学竞赛中来。

参考出处:

  1. Addison, P.S. (2005). Wavelet transforms and the ECG: A review. Physiological Measurement, 26 (5), p. R155
  2. https://sqr5.wordpress.com/2020/10/28/%E6%93%85%E9%95%BF%E6%95%B0%E5%AD%A6%E7%9A%84%E7%BB%B4%E7%BB%B4/

牛顿吹倒了苹果树

上个周末,从大西洋吹向欧洲大陆的强风暴“尤尼斯”(Eunice)席卷比利时,造成1死3伤,很多家庭的屋顶、玻璃,花园中的树木、篱笆和设施遭受到重大损失。今天在群里看到一则新闻,说是英国剑桥大学植物园里著名的“牛顿苹果树”也被尤尼斯吹倒,树根断裂,已确定无法存活。

1954年,这棵苹果树被种植在剑桥大学植物园的入口处,这是一棵“肯特之花”品种的苹果树,被认为是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故事中的那棵苹果树的克隆。它和三一学院草坪上的那一棵一起,被认为是世界上血统最纯正的牛顿苹果树。

三一学院内庭草坪里的这棵苹果树,个头虽然没有植物园里的那棵大,但名气要大得多。因为在三一学院内,牛顿是三一学院的校友,所以这棵苹果树成了剑桥校园里最为著名的打卡景点之一。

不论是植物园的苹果树,还是三一学院的苹果树,它们身上“牛顿”的标签都来自于那个和万有引力有关的传说。

其中最为人耳熟能详的版本是:有一天,牛顿坐在苹果树下休息,忽然一个熟苹果掉了下来,砸到了他的头上。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被砸痛的地方,这时,牛顿的头脑里突然灵光一现:为什么熟透的苹果总是向下落下,而不会向上飞去呢?是不是有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在起作用,把苹果拉向地面呢?过了很久,牛顿终于想明白了,并由此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这个“苹果砸头”的故事有很强的传奇色彩,就像阿基米德泡澡时发现了浮力原理、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抛下两个铁球一样,属于科学史上的演绎。为史学家所能接受的、一个更为现实一点的版本是:牛顿本来生活在剑桥,1666年英国瘟疫流行,为了躲避瘟疫,牛顿回到了家乡林肯郡乡下的一个小村落伍尔索普村。有一个下午,在散步过程中牛顿路过庄园里的一棵苹果树,看到一个苹果掉落下来,这一现象启发了他的思维,从而让牛顿提出了重力学说,进而发现了万有引力。

这个版本的故事见于英国传记作家斯蒂克利,法国作家伏尔泰以及英国作家布雷斯特的作品,虽然具体描述上各有不同,但它们拥有一个共同点,即带给牛顿启发的苹果树在他家乡的伍尔索普庄园。

1752年出版、斯蒂克利所著的《艾萨克·牛顿爵士的生平回忆录》中关于苹果带给牛顿启发的内容。

到了1820年,查尔斯·特纳考察了伍尔索普庄园,因为整个庄园里只有一棵苹果树,所以他很快确认了苹果树的所在位置,通过品种和树木年代学的证实,特纳证实这棵苹果树应该就是牛顿当年看到的苹果树。虽然这棵树在当年的一场暴风雨中被刮断,但后来病木逢春,树桩上又长出了新芽。

牛顿家乡的这棵苹果树,才是原始的牛顿苹果树。

为了纪念牛顿,同时也为了避免这棵老树再度毁于风暴,人们将伍尔索普庄园苹果树的枝条嫁接到了剑桥校园里的几棵苹果树上,因此才有了三一学院和植物园里那两棵著名的牛顿苹果树。所以,虽然植物园里的这棵牛顿苹果树被风暴吹倒了很可惜,但问题不大,有着同样“血统”的克隆树还很多呢,过两天再移栽过来一棵就行了。

牛顿苹果树的后代不仅仅生长在剑桥的校园里,在二十世纪,它更是走出了英国,走向了世界。管理伍尔索普庄园的英国国家信托基金会每年都会收到很多申请,这些申请者大多是来自世界各地的高校或者研究机构,它们希望能够得到牛顿苹果树的一些枝条,可以嫁接到它们本地的母本上。在这些机构的眼中,牛顿苹果树就好比基督教中的圣血,佛教中的佛骨,只要迎来这个神圣之物,有了牛顿的庇护,必定会给这些机构带来科研的繁荣和昌盛。

这些机构中不乏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学、东京大学等国际一流大学,同时也包括国内一些高校。比如,天津大学于2009年成为国内第一家引入牛顿苹果树的高校。2012年,牛顿苹果树枝条落户南京大学“牛顿园”。2015年,上海科协将牛顿苹果树引入科学会堂。最为搞笑的是,地处准热带的汕头大学也凑热闹,于2012年迎来一株牛顿苹果树。因为南方气候过于温暖,汕头大学特地为此耗资十几万元修建了一个“温控室”,每年花费5万元由专人管理为此苹果树营造一个适合生长的人工小环境。

真不明白,与其花这么多钱去供奉一个象征,为什么不用这些钱去营造一个适合科研人才生长的环境呢?

再回到风暴尤尼斯。

尤尼斯是今年大西洋东岸的第五个风暴,所以它的名字以字母E开头。和欧陆另一端的台风命名方法类似,英国、爱尔兰和荷兰的气象机构每年向公众征求命名建议,命名原则上使用人名,按首字母顺序排列,男名女名交替出现。

尤尼斯这个名字是为了纪念美国科学家尤尼斯·富特(Eunice Foote)。富特出生于1819年,她在19世纪50年代的实验证明了大气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影响了地球吸收太阳热能的能力,这一发现为后来描述地球温室效应的实验奠定了基础,因此她也被视为早期的气候科学先驱之一。

有意思的是,富特是尤尼斯的夫姓,她结婚之前的名字是Eunice Newton,即她原姓牛顿;更有意思的是,她的父亲叫Isaac Newton Jr.,即“小艾萨克·牛顿”。

所以,风暴尤尼斯吹倒了剑桥大学植物园里的苹果树,也可以说是牛顿吹倒了这棵苹果树,这可正是一个巧合。不过,如果牛顿依然在世,他看到满世界的牛顿苹果树,看到汕头大学为了苹果树特意搭建的温室,说不定也会气得刮起大风,将这些毫无意义的迷信和作秀吹倒。

中国梦,鲁本的长镜头

还记得那个一口流利中文的荷兰小伙子吗?鲁本∙泰尔劳(Ruben Terlou)关于中国的第三部纪录片将于今年11月17日起在荷兰VPRO电视台播出。

2016年初,一部名为《沿着长江之畔》Langs de oevers van de Yangtze的纪录片在荷兰电视二台播出,刚播出第一集,该纪录片就引爆了收视率。30岁的荷兰小伙子鲁本∙泰尔劳沿着长江溯江而上,将在几个沿江城市的所见所闻汇编成了一部六集纪录片。因为其广泛的视角、与采访对象深入的对话,以及较为客观的内容呈现,该纪录片被荷兰、比利时观众以及当地的海外华人们认为是介绍现代中国的纪录片中比较全面和客观的一部。

1

《沿着长江之畔》Langs de oevers van de Yangtze【1

2018年初,鲁本推出了他关于中国的第二部纪录片《穿过中国的心脏》Door de hart van China。这一次鲁本从北向南穿越中国,与他的第一季之旅正好形成一个相交的十字。《穿过中国的心脏》一共有七集,和第一部相比,第二部的选题更加广泛,除了西方媒体中关于中国最常见的环境、中国制造等题材以外,其内容还涵盖了网红直播、共享经济等时髦话题,以及中国人的生与死这样有深度的主题。

2

《穿过中国的心脏》Door de hart van China【2

关于鲁本的这两部纪录片,我的博客中曾有过两篇详细的介绍,分别为《鲁本的写实镜头》3和《鲁本的广角镜头》4,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文章末尾的参考出处链接阅读原文。

现在,在2019年底,鲁本将推出这个系列的第三部纪录片《中国梦》Chinese dromen。这一部名为《中国梦》的纪录片只有四集,和前两部分别六集和七集的篇幅相比,这一部似乎有较大的缩水;篇幅缩水的原因不明,根据鲁本和有关部门在前两部拍摄和剪辑过程中保持的良好关系来看,这应该不是出于题材的原因。同样和前两部不同,或许因为篇幅较短,这一次鲁本的行程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路线,不过,它却有一集涉及到了海峡对岸,这肯定将成为一个很好的看点。

3

《中国梦》Chinese dromen【5将于11月17日上线。

注意到名字中的“梦想”dromen用了复数形式,这一部纪录片将视角放在了普通的中国人或者相对弱势人群对中国梦不同的诠释之中,聚焦于他们的家庭、婚姻、他们的孩子、少数民族年轻一代的未来、以及海峡对岸人们对未来的憧憬和担忧。鲁本镜头中的中国梦,和中国的发展和迅速崛起密切相关,但他的视角主要聚焦在普通人的身上,讲述普通人在这一迅速变化的社会中的现实和梦想。这样平和的角度和客观的讲述将有助于消弭西方人对“中国梦”的误解,在贸易战和西方对中国崛起的不信任感加剧的当下,这样的纪录片无疑具有其独特的价值。

目前,VPRO网站上只给出了分集简介,各集的名字尚不清楚,四集的顺序在播出前也可能会有所调整。

一、在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所以,让鲁本感到困惑的是,在这么一个国家为什么每年还有近500万对婚姻走向解体的边缘。鲁本跟随一位法官来到乡村,在法庭上旁听了一起离婚诉讼,并且和一位调查出轨的私家侦探外出“探案”,在上海的一个“爱情医院”鲁本还见识到了感情治疗师的治疗过程。

二、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父母如此关心子女的未来。在繁华的东部沿海,鲁本看到父母们是如何尽其所能地给孩子们最好的未来,他和寄宿学校的孩子一起跑了一次40公里的长跑,和这些孩子聊了聊他们的梦想。鲁本还和独生子女家庭的失独父母进行了交谈,这些父母互相帮扶、倾诉着失独后对未来的担忧:当他们老了以后,谁来照顾他们?

三、在偏远宁静的凉山山区,鲁本在一个陌生的山民家里做客。我们见识了流传了几个世纪的萨满教驱鬼仪式,让鲁本惊恐的是一只死去的公鸡仍然可以啼鸣。鲁本还看到了针对年轻一代的一些措施以实现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完全融合。

四、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也是国民党退守台湾七十周年的日子。在这最后一集中,鲁本从中国大陆前往台湾,寻找在两岸都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们的故事。鲁本试图得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为什么现在的中国人认为台湾属于中国?台湾人希望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样子?他们害怕自己的生活发生巨大改变吗?

在介绍鲁本新的这一部纪录片的新闻报道底下,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一些评论,绝大多数评论对鲁本的纪录片都抱有很高的期待和肯定。

het is heerlijk om deze cultuur is te zien, met zijn goede, minder fijne, bijzondere, cultuur. Ik hoop dat er ook ee serie komt over de chinese tuinen, waterdorpjes, de verboden stad.

很高兴看到这样的文化,带有它的优点、缺点以及特点的文化。我希望将来有一个系列介绍中国的园林、水乡和紫禁城。

nou echt leuk, vond het zo’n waardevolle serie! Fijn hoor

真的很好,我认为它是很有价值的系列片。非常棒

Jammer dat het maar 4 afleveringen zijn, had er liever 40 gehad!

可惜只有四集,我更希望有40集!

Dit is Televisie waarvoor Televisie juist bedoelt is. Met dank aan de VPRO

这就是“电视”一词真正涵义中电视应该的样子。谢谢VPRO

De eerste serie vond ik heel boeiend. Veel van geleerd. Zinvol dat Ruben de taal spreekt. Hopelijk is de volgende serie weer zo interessant.

我认为第一个系列非常有意思。从中学到了很多。鲁本能说中文对纪录片的拍摄很有意义和价值。希望下一个系列同样如此有趣。

Ik heb de vorige docu van Ruben over China zo’n beetje opgevreten. Prachtige inkijk in het Chinese leven en China.

我看完了鲁本之前关于中国的纪录片。对中国人的生活和中国非常棒的洞察。

参考出处:

  1. https://www.vpro.nl/programmas/yangtze.html
  2. https://www.vpro.nl/programmas/door-het-hart-van-china.html
  3. https://sqr5.wordpress.com/2016/03/31/%E9%B2%81%E6%9C%AC%E7%9A%84%E5%86%99%E5%AE%9E%E9%95%9C%E5%A4%B4/
  4. https://sqr5.wordpress.com/2018/03/11/%E9%B2%81%E6%9C%AC%E7%9A%84%E5%B9%BF%E8%A7%92%E9%95%9C%E5%A4%B4/
  5. https://www.vpro.nl/programmas/chinese-dromen.html

聪明的白羊们

591riy70z8a21

经常在朋友圈中看到“都9102年了”这样的说法,我一直不解,后来经小朋友们点拨,才知道这是2019年反过来说的梗儿,意思是“过时了”。作为中老年理工男,我自然不会这么轻易地承认自己out了的这个事实,心中下意识地会回怼一句:有本事到2112年再说这句话啊!

2112年是下一个回文(palindrome)数字年,正着念和反着念都是同一个数字。2112离今年还有……不到一百年吧,今天再小的小朋友估计也很难看到这一年的到来。不过如果我们把月和日的数字也加进来,那么下一个回文日期倒是很快就会到来:用英式的写法,这个日子是9月10日,9-10-2019;用中式的写法,这个日子会稍晚一点,在10月2日,2019-10-2。

小时候很喜欢看外公书柜里的书,比如《声律启蒙》,比如《笠翁对韵》。记得当时看过一本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古今联话》(年代久远,书名或许有出入),里面有一首对联我现在还记得。

传说乾隆皇帝微服私访,去了一家叫做“天然居”的饭庄吃饭,看到“天然居”的招牌,想到自己天子的身份,不禁脱口而出:“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意思是来到天然居微服私访的客人居然是来自天庭的皇上。乾隆爷好不得意,因为这句上联不仅大气磅礴,而且是个十字回文联,正向和反向读出来都是同一句话。得意之余,他便让一旁的纪晓岚对下联。纪晓岚想起当天私访的路上刚刚经过大佛寺,于是回答道: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见纪晓岚思路敏捷,乾隆爷非常高兴。纪晓岚回到家,和朋友说起此事,朋友说:你这个下联工整是工整,但缺了些意境,何不对“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纪晓岚心悦诚服。

下联“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和上联的“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一样,也是正反读出来都一样的回文。类似的文字游戏,存在于不同的语言之中。相比于汉字的精炼和富含意境,拉丁文字胜在字母拼写多样,所以更容易构造出以字母为单位的回文句子,比如英语中的Madam, I’m Adam(女士,我是亚当),又比如荷兰语中的Mooi, dit idioom(好棒啊,这个成语)。

日语虽然不属于拉丁语,但它有着强烈的拼音文字特征,如果以假名为单位,日语的回文同样可以很精彩。比如“新幹線沿線監視”,如果写成平假名,就是しんかんせん えんせん かんし,可以看出,这串假名是一个以正中那个え为中心对称的回文。又如年终时新年快乐的祝福语“年末つまんね”,写成平假名就是ねんまつつまんね,同样是一句回文1

7e11508a-l

让我们回到数字。

在非负整数中,我们知道有些数是回文数,比如8,55,12821等,更多的数则不是回文数,比如45,1436721等。

在回文数中有一个特别的数,它由2个1、3个6和26个0组成,即1000000000000066600000000000001,这个数的奇特之处在于它既是回文数,又是质数,它长达31位,是如此的对称,却没有除了1和它本身之外的其它因子。因为这个数的中间有个666,所以它被称之为贝尔芬格质数(Belphegor’s prime),贝尔芬格是西方文化中一个以“懒惰、好逸恶劳”著称的恶魔。

对于那些非回文数,人们发现,任何一个自然数都能表示为三个回文数之和。这个论题看上去非常简单,任何会多位数加法的小朋友都可以验证;但实际上这个论题的证明非常复杂,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长达近40页的论文原文2

下面,我们来尝试证明对于所有小于1000的自然数该论题是成立的。这里,我们用abc来表示一个百位、十位和个位分别为数字a、b和c的三位数。

1)很显然,对于所有的一位数来说,它们自己本身就是回文数,所以对于任意一个一位数a来说,可以有a = a + 0 + 0,其中a和0都是回文数。

2)现在考虑两位数。

2.1)小于11的两位数只有1个:10。10可以表示为3个回文数之和,比如10 = 9 + 1 + 0。

2.2)大于10的两位数中有11,22,33……99一共9个回文数,各个回文数之间相差11。如果这个两位数本身就是这9个回文数之一,那么类似于一位数1),可以有:aa = aa + 0 + 0。

2.3)如果大于10的两位数ab不是回文数,那么它一定位于上述9个回文数中连续两个回文数之间,且和较小的那个回文数之间相差1-10。以38为例,它和33相差5,所以可以有:38 = 33 + 5 + 0;又以87为例,它和77相差10,所以可以有:87 = 77 + 9 + 1。

我们注意到,2.3.1)只有当十位数比个位数大1时,比如87,54或者32,这个两位数的加和形式才需要3个非零回文数;2.3.2)对于其它两位数,比如38,71或者45,其加和实际上只需要2个非零回文数。

两位数得证。

3)对于三位数abc,我们考虑a和 b的大小关系。

3.1.1)在a <= b的情况下,如果同时a <= c,那么我们可以有abc = aba + (c-a) + 0,其中c-a是一个0-9区间内的一位数。以368为例,368 = 363 + 5 + 0。特殊地,如果a = c,那么aba = aba + 0 + 0。

3.1.2)在a <= b的情况下,如果同时a > c,那么我们可以有abc = a(b-1)a + (10+c-a) + 0,其中10+c-a是一个1-9区间内的一位数。因为a <= b,a >= 1,所以b >= 1,b-1 >= 0,所以这里不存在百位上借位的问题。以110为例,110 = 101 + 9 + 0。

3.2)在 a > b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先将abc分解成为一个三位回文数和一个两位数,即abc = (a-1)9(a-1) + (11+10b+c-a)。因为a > b,所以b <= 8,有(11+10b+c-a) < (11+10b+c-b) = 11+9b+c <= 83+c,所以(11+10b+c-a)一定是个两位数。以867为例,867 = 797 + 70。又以952为例,952 = 898 + 54。

3.2.1)如果(11+10b+c-a)这个两位数不属于十位数字比个位数字大1的情况,那么根据2.3.2)的结论,这个两位数可以表示成为两个回文数之和,加上(a-1)9(a-1),即abc可以表示为三个回文数之和。以867为例,867 = 797 + 70 = 797 + 66 + 4。

3.2.2)如果(11+10b+c-a)这个两位数属于十位数字比个位数字大1的情况,那么我们将(a-1)9(a-1)改写为(a-1)8(a-1),这样剩余的数将比原来的二位数大10,从而不再属于十位数字比个位数字大1的情况,进而可以表示成为两个回文数之和。以952为例,952 = 898 + 54 = 888 + 64 = 888 + 55 + 9。

如果原来的二位数为98(实际上这种情况不存在),那么新的剩余数为108,也可以表示成为两个回文数之和,即99  + 9。

三位数得证。

三位数以上的构建方法就比较复杂了。有人根据论文2中的算法,编了一个比较酷的网站3,你只须输入心中想到的任意一个自然数,网站将给出三个回文数,它们之和正好是你输入的那个自然数。

19-03-2019 4-04-08 PM

参考出处:

题图来源:https://www.reddit.com/r/comics/comments/afn8fu/palindrome_smart_rams_oc/

  1. https://withnews.jp/article/f0181226004qq000000000000000W00o10101qq000018559A
  2. http://matematicas.uam.es/~franciscojavier.cilleruelo/Papers/three%20palindromes%20are%20enough%20-%202016-.pdf
  3. http://somethingorotherwhatever.com/sum-of-3-palindromes/

雷公和龙

3月5日或6日,惊蛰。

雷公和龙0

从二月到三月,细雨和春雷陆续拉开了春天这场大戏的帷幕。留有残雪的土地褪去了最后一丝白纱,重新变得黝黑油亮,在正午的阳光照射下人们甚至能够看到那升腾的水汽,和着溪流的喧闹,谱成了春天的序曲。

大戏的开场,总是在这大半个月的光景之内,具体是先打雷还是先下雨,原本也没有那么重要。在现行的剧本中,我们在二月底迎来雨水,在三月初听到惊雷,在很多年份里,这个剧本并不总是按计划实现,雨水那天没有雨,惊蛰那天也没有雷;抑或是光打雷不下雨,先打雷后下雨;抑或是光下雨不打雷,“润物细无声”。

在《夏小正》中,“正月启蛰”,启蛰紧接在立春这个节气之后,意思是立春后的正月里,地下的虫儿们就开始活动了,准备迎接春天的到来。后来汉景帝名字叫刘启,所以“启”字不能用了,得避讳,所以启蛰就变成了惊蛰。意思上稍微有些变化:虫儿们的活动从自发地开始,变成了被惊醒。如何被惊醒的呢?自然只能靠打雷了。从此以后,惊蛰这个节气就和春雷联系上了。

除了改名,汉景帝之后的二十四节气顺序也发生了些小变动。惊蛰从第二个节气变成了第三个,后面的雨水提前成为了第二个。《夏小正》中虫儿先萌动后下雨的剧本,变成了现在先下雨,虫儿后被春雷惊醒的节奏。

当然,老天爷该打雷就打雷,该下雨就下雨,它是不会看剧本的。更何况,在咱们的传说中,打雷是由雷公负责操作的,下雨则是龙王爷的职责,两个角色之间有没有协调,就不得而知了。

在传说中,雷公的形象和龙的形象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似乎也暗合了打雷和下雨常常相互混杂的节奏。《山海经·海内东经》中,“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吴西。”,雷泽,是吴地西部的一片沼泽,里面有个叫雷神的怪物,长着龙的身子人的头,肚子鼓起来可以发出很大的声音。

山海经中的怪物,大多是半人半兽,要么人头兽神,要么人身兽头,一般来说,兽的部分表明功能,人的部分只是将其区分于真正的兽类。所以《海内东经》里描写的这个雷神,在形象上和龙是相似的,因为要打雷,所以它有一个可以鼓动的大肚子,这个功能应该来自于古人对青蛙和蛤蟆的观察。实际上,青蛙和蛤蟆是冬眠的动物,它们应该被雷声所惊醒,在逻辑上,这个雷公形象怕是有些瑕疵。

雷公和龙1

另一个早期的雷公形象,则来源于雷震子1。在《封神榜》中,雷震子是周文王的儿子,是姜子牙帐下的悍将。和前面大肚子的雷神相比,雷震子的形象要勇猛多了,他长着蓝脸红发,面相狰狞,身背双翅,手持一根黄金棍。从这个装备上来看,雷震子打仗可以,却并不具备打雷的功能。雷震子成为雷公候选人,更多地是因为他的名字中有“雷”和“震”二字,另外《封神榜》在民间广泛流传,慢慢地就成为了村夫野老印象中的雷公了。

雷公和龙2

雷震子这样的身背双翅、翅角带钩的形象,在《山海经》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山海经·海外南经》中记载2,“讙头国在其南,其为人人面有翼,鸟喙,方捕鱼。一曰在毕方东。或曰讙朱国。”在这讙头国里,人人长着人的脸、鸟的嘴,身上长着翅膀,平时捕鱼为生。

雷震子也好,讙头人也好,我们仔细看看就可以发现,如果除去它们身上人的特征,它们实际上和翼龙非常相像。属于爬行动物、靠膜状飞翼飞行的翼龙身上有没有羽毛的结构?翼龙和鸟类有没有演化关系?科学家们一直对此非常感兴趣。翼龙和鸟类的主要区别在于翼龙体表只有绒毛,而鸟类体表覆有羽毛,两种毛发的结构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在以前的认知中,人们认为鸟类和翼龙并没有演化关系,两者位于进化树上的不同位置。

2018年12月,南京大学的姜宝玉教授等在Nature生态与进化子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使用激光诱导荧光成像技术对大量辽西恐龙化石进行了研究,首次在一类短尾翼龙的化石上发现存在四种羽毛状毛发结构,这一研究成果将羽毛状毛发结构的起源提前了大约7000万年。

雷公和龙3

在文章中3,作者还对这类短尾翼龙进行了形象复原。在上面的复原图中,翼龙的前肢和翅膀相连,毛发覆盖全身,和雷震子或者讙头人的形象有几分相似。

当然,再远古的人类也无缘见到翼龙,这个时间上的差异比“关公战秦琼”要大太多。不过有意思的是,带翅膀的兽类形象不仅出现在中国的传说之中,而且西方传说中的龙就是这么个长相。

东方文化中的龙,是九种动物特征的合体,所谓“虾眼”、“鹿角”、“牛鼻”、“狗嘴”、“鲶须”、“狮鬃”、“鹰爪”、“鱼鳞”、“蛇身”,很显著的是,中国的龙虽然能飞,但它是没有翅膀。东方的龙平时住在深渊或者大海里,可以飞天,可以呼风唤雨,但是不会打雷。

西方文化中的龙,虽然翻译过来同样叫“龙”,却是另外一个形象。龙在西方文化中最早出现在希腊神话,在盗取金苹果的故事中,守护金苹果的就是一条长生不老的巨龙,这条巨龙形状和一条巨大的海蛇相仿,但有着一百个龙头。可以说,龙最早的形象和蛇相似,居住在水中,在这两点上东西方传说还是相同的。

雷公和龙4

到了中世纪,西方文化中龙的形象渐渐发生了变化,它有着尖锐的牙齿和长长的尾巴,有四只类似于老鹰的利爪,更重要的是,它还有一对巨大的翅膀,而且它还会喷火4。拥有翅膀和会喷火,这是西方龙和东方龙最大的区别。

因为拥有一对飞翼,西方龙的飞行功能在物理上容易自圆其说;在动画片中,东方龙的飞行主要靠扭动,扭着扭着就飞上去了,这就好比孙悟空的筋斗云,实在不能细究。在喷射功能方面,东方龙只会喷水,传说中人间的降雨就是天上的龙喷出的水;而西方龙喷射的品种比较多,最常见的是火焰,此外还可以是水、毒气、冰雪,甚至是雷电。

在西方文学的设定中,龙一般住在山洞中,守护着一堆财宝,往往是贪婪和邪恶的象征。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龙的设定既有哪吒闹海中的恶龙三太子,也有柳毅传里的善良的龙女,在龙和帝王崇拜相结合之后,龙就成为了王权的象征,龙的形象和文化也逐步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核之一。

所以,从根本上来说,中国的龙和西方的龙并不是同一个来源,也不是同一个内涵。

惊蛰的节气,常常也出现在农历二月初,民谚中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这里的“龙抬头”有着多种可能的含义:一来,这是个多雨的季节,龙抬头意味着春雨连绵。二来,惊蛰前后,龙抬头意味着阳气上升,春雷隆隆,气温回升,蜇虫萌动。三来,家家户户望子成龙,二月二这天剔除旧岁的头发,祈求一个好兆头。

由此看来,惊蛰节气的春雷不仅惊醒了地下的蜇虫,同样也给人们带来了气象一新的春天,告诉人们是时候开始耕作、为新的一年的好收成开始辛勤劳作了。

参考出处:

  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B%B7%E9%9C%87%E5%AD%90/2957914
  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E%99%E9%A0%AD%E5%9C%8B
  3.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9-018-0728-7
  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SI102cY3sE

二月的雨

2月18日,19日或20日,雨水。

二月的雨0

二月的中下旬,天气已经逐渐转暖。

按照数九的说法,“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杨柳”,意思是天气暖和了,河面开始解冻,人们走到河边可以看到杨柳发出了新芽。气温升高、冰雪融化,大地慢慢恢复了生机,随之带来的还有水汽蒸发量的增多,空中云气厚润而浓重,很容易形成降雨,因此人们在这个时节迎来了雨水这个节气。

在这个时候的中国北方,农田里的冬小麦开始返青,熬过寒冬的叶鞘中开始长出嫩绿色的新叶。远远望去,昨天还是灰绿灰绿的麦田,今天却像换了个妆容,大片大片的青绿色象征着麦田春天的到来。冬小麦的返青,需要大量的水分和养分,因此在雨水时节迎来一场好雨,对于冬小麦的生长来说至关重要。农谚说:“春雨贵如油”,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吧。

在江南,这个时节的雨却是另一番风韵。江南的好,可以是春花的映日灿烂,也可以是江水的绿波粼粼;不过江南的底蕴,却从来不需要过多颜色的渲染。就如同一幅水墨画,只需一抹粉墙,三五处重檐,两株桃李,一弯小桥,加上河面上如织的雨丝,极目处无边的氤氲,印象中那熟悉的烟雨江南就展现在了眼前。若是远处再传来一声欸乃,轻柔的涟漪随之荡开,那便是真真切切地又回到了江南。

在日本,雨水也是一个重要节气。根据《暦便覧》,“阳气发于地上,冰雪融成雨水”,在日本,雨水时节同样也是地温升高,冰雪开始融化,雨水充足,万物生长的季节。

二月的雨1

日本的雨水节气1

除了和中国的节气一样具有三候以外,日本的节气往往还带有一个季语。和雨水节气对应的季语便是“若菜”。若菜,即新长出来嫩嫩的叶子,也指初春煮粥用的七种蔬菜。雨水时节水气丰足,草木萌动,若菜两字倒是和五九六九河边看柳是相符的。

《古今集》中收录了一首传说是日本光孝天皇写的和歌。

君がため  春の野に出て  若菜つむ

わが衣手に  雪はふりつつ

大致意思是:为了你,我出去在春天的田野里,采摘若菜,雪落满了我的袖口。网上有首很典雅的翻译:初春田野霁,若菜正繁时。愿采送伊人,雪融衣袖湿。作者不详,水平令人拜服。

除了季语,日本人在不同的节气还有其特定的风物,比如小暑的扇子、立秋的灯、寒露的清酒、谷雨的伞,这些风物无不和对应节气的天气和生活相贴切。和雨水对应的,则是硝子了。

雨水硝子,其实就是人造水晶或者玻璃制成的食具或者饮具。日本的玻璃制品,最早来自于中国,而中国古时候的琉璃制品,大多使用矿石烧制而成,所以日本人把烧制的玻璃器具叫做硝子。和西方的热加工吹制略有不同,日本传统的玻璃制作工艺更注重的是冷加工切制,即等玻璃冷却成固态后再进行切割、加工成各种图案。

二月的雨2

每一枚晶莹剔透的硝子,都折射出匠人纯净和严谨的用心2

硝子之所以成为雨水时节的风物,大概是因为硝子的通体透亮和杯子中的波光流动相映成趣,这一明净和纯粹与雨水时节河流中松动的浮冰顺流而下、在阳光下晶莹闪烁十分相称。如果说若菜是大自然给予雨水节气的馈赠,那么硝子就是勤劳的手艺人对这一时节的最佳诠释。

在西方,虽然没有二十四节气一说,但二月的雨同样十分重要,因为农作物需要充足的水分迎接春天的到来。

在比利时,流传着很多与雨水的农谚。比如,

Vriezende januari, natte februari,

droge maart, regen in april,

is de boeren hunnen wil.

意思是,冰冻的一月,多雨的二月,干燥的三月,下雨的四月,这就是农夫们希望的岁月。

又如,

Februari kil en nat,

koren in ‘t vat.

意思是,二月寒冷又多雨,桶里满满是玉米。

可以看出来,二月的雨水对于比利时农民来说同样至关重要。

如果二月不下雨会怎么样?

农谚说了,

Een veel te vroege lente,

geeft brood zonder krenten.

春天来得过于早,没有葡萄干做面包。

农谚还说了,

Groeit in februari het gras,

met Pasen een dikke jas.

二月份开始长草,复活节要穿棉袄。

大概的意思是,如果二月份艳阳高照气温过高,那么到了四月份就会有倒春寒,农作物收成要受影响。

比利时今年的二月,似乎就是一个异常暖和的二月。2月15日,布鲁塞尔于克勒气象站测量的当天最高气温达到了摄氏18.1度,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和的一个2月15日。而比利时在整个二月期间的降水,似乎也严重不足,完全颠覆了人们脑海中潮湿阴冷的比利时气候印象。

二月的雨3

根据天气预报,在整个二月份后半段,布鲁塞尔下雨的天数竟然为零,这个反常的现象不知道是不是和去年夏天同样反常的高温干旱天气有关。按照上面的农谚来说,雨水时节不下雨,四月份应该有倒春寒,让我们到时候看看农谚准不准吧。

反常的天气不仅仅出现在比利时,这两天微信朋友圈里朋友们把魔都的天气给玩坏了——和比利时相反,江浙沪今年的二月雨水不断,不仅二月阴雨连绵,整个三月能见到太阳的日子都屈指可数。包邮区变成了包雨区,老天爷从雨水开始,跳过惊蛰和春分,将直接开启“清明时节雨纷纷”模式。

二月的雨4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排内裤晾床头。

同样雨水过多的还有美国的西海岸。从2月1日开始,洛杉矶持续降雨,降水量轻松突破同时期记录。2月中旬,加利福尼亚遭到风暴袭击,暴雨带来了洪水和泥石流。而2月下旬,一场暴风雪袭击了加州以及邻近的内华达州、亚利桑那州,原本温暖干旱的亚利桑那州因为大量积雪,政府和学校被迫关闭。

太平洋两岸的气候反常,很可能和厄尔尼诺现象有关,这将意味着今年夏天仍将可能出现高温天气。所以,想买电扇空调的朋友可以动手了,游泳池应该考虑继续启用;想打井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价格,至少能保证园子是绿的;住山地的朋友一定要提防山火,隔离带宜早早挖好。

2019年,是个不确定性很大的年份呐。

参考出处:

  1. 图片来自Business Architects Inc。
  2. https://dipole.com.tw/blog/138/%E3%80%8A%E5%BB%A3%E7%94%B0%E7%A1%9D%E5%AD%90%E3%80%8B%E5%A4%A7%E6%AD%A3%E6%B5%AA%E6%BC%AB%E8%B1%AC%E5%8F%A3%E6%9D%AF-%E5%85%A8%E7%B3%BB%E5%88%97

 

美女与野兽的情人节

2月14日,情人节。

美女与野兽的情人节0

鲜花,巧克力、贺卡和约会,今天这些情人节的元素大多来自于现代商业的推动,就连圣瓦伦丁(Valentine)的名字也难以免俗——60年代意大利人把它用于服装品牌,虽然算不上顶级,但华伦天奴(Valentino)仍成功跻身于高级成衣奢侈品牌之列。

特尔尼的牧师瓦伦丁应该是死得其所的。因为秘密地成全了一对恋人的婚姻,瓦伦丁被克劳狄二世处于极刑;不过在死去两百多年后,他终于被罗马教廷封为庇护“爱情和婚姻”的圣人,瓦伦丁死去的那一天2月14日也被设立为以他名字命名的节日,最终演变为今天的情人节。

一个悲伤的故事,最后以一个欢乐的节日为结局,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世事难预料,沧海变桑田。然而,在情人节的演化过程中,瓦伦丁牧师的悲剧其实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插曲,情人节真正的源头原本就是欢乐的,它来自于罗马人肆意狂欢的牧神节。

牧神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异教节日,本不属于基督教文化范畴之内。在基督教出现之前,罗马人就在2月13日到15日期间杀牲饮酒,庆祝牧神节,迎接春天的到来。到了公元五世纪,随着教会势力的发展,罗马教廷希望取消这个异教徒传统的节日,但又害怕招来民怨,因此便假借了瓦伦丁牧师的故事给这坛老酒换了个全新的瓶子。

罗马传说中的牧神,最早来源于希腊神话中的潘神。

虽然都叫潘(Pan),但希腊神话中的潘却没有中国历史上的潘安那么美貌,潘是一个半人半山羊的人物形象,长相粗鄙,喜怒无常,野性十足。他常年奔跑在田野森林之中,庇护着牧民和牲畜,是畜牧丰产的象征。

潘虽然长得丑,但好歹也是赫耳墨斯的儿子,爸爸和爱马仕同名,所以儿子的审美还是一流的。潘喜欢和追求过的女子都是些神仙姐姐,比如他骚扰过爱神阿佛洛狄忒,因为长得丑而没有成功;又如他追求过宁芙仙子(Nymph)厄科(Echo),因为长得丑而没有成功——当然,后者也幸福不到哪里去,因为厄科喜欢上的是临水自恋的水仙花纳喀索斯,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再如,潘还和咱们的天蓬元帅一样调戏过月亮女神塞勒涅(Selene),因为长得丑,一样没有成功。

美女与野兽的情人节1

鲁本斯笔下的潘神追求绪林克斯(Syrinx),后者只好变成芦苇来躲避。1

因为没有一个神仙姐姐愿意接受潘的追求,所以潘神最后不得不和他的羊走到了一起——此处隐去若干描述——考虑到潘本来就是半人半羊的物种,所以其实还好,不算跨界太远。

在很多远古文明之中,羊一直就是强大生殖能力的象征。上古时期,人类社会的生存离不开畜牧业的发展,原始人类对家畜的依赖渐渐发展成为对家畜的崇拜,所以在不少神话和传说中,牛羊这类的家畜往往象征着繁衍和丰产。

在这种背景下,半人半羊的潘成为了希腊人的牧神就很好理解了。

和西方不同,中国人很早就进入了农耕时代,男子种地,女子织布,所以对畜牧业的依赖不如西方那么强。在农耕文明中,可以耕地的牛在社会中的地位要比羊高出不少,所以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就出现了不少牛的形象。

同样和情人节有关的,就有七夕的牛郎和织女。

严格地说,七夕只是一个传统的女儿节,并不是所谓的中国情人节,现在人们顶着传统的招牌宣传七夕,其实背后也有着商业的推手。这是另外一个话题,此处按下不表。

牛郎和织女,实质上是中国版的潘和宁芙的故事,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有两个:第一,牛郎是人,不是半人半牛的怪物;第二,牛郎追到了织女,成了家还生了一双儿女。除此以外,故事的内核大致是相同的,无非就是单身汉子耍流氓嘛。潘在水边堵着绪林克斯,小仙女不得不变成芦苇来逃脱;而牛郎受到老流氓老牛的唆使,不仅偷看仙女洗澡,而且还偷走仙女的衣服,从恶劣程度上来说老牛并不比潘差多少。

美女与野兽的情人节2

偷衣服的牛郎。2

同样是偷看洗澡、偷拿衣服的梗儿,到《西游记》中就是另一种风格了。

唐僧被盘丝洞中的七个蜘蛛精抓去,孙悟空前来捉妖正好碰到蜘蛛精在泉水中洗澡,碍于男女之别,只好将她们的衣服拿去,却叫猪八戒去打。猪八戒是个见了女人就走不动的角色,看到水中嬉戏的蜘蛛精,哪里还记得打,只是化作了一条鲶鱼尽情玩乐去了。

这个情节是有两个硬伤的,一来女妖多会变化,哪里是少了一件衣服就能被困在水中的主儿?二来老猪的爱好师兄不可能不知道,把这么个场面交给八戒,悟空这火眼金睛是不是瞎了?不过,有意思的是,西游记中放浪的八戒也是个半人半猪的设定,而猪,正是农耕社会中人类最熟悉、最亲密的家畜之一。

随着希腊神话的罗马化,希腊神话中的牧神潘逐步演变成了罗马神话中的自然之神法乌努斯(Faunus)。法乌努斯是荒野、森林、田园和牧群的庇护者,工作内容和职责和潘是相同的。语言学家认为,Faunus是原始印欧语中“狼”一词在拉丁语中的写法,而牧神卢波库斯(Lupercus)以及牧神节(Lupercalia)同样有着“狼”的词根。

以狼作为崇拜对象,这在游牧民族的历史中是再常见不过了,更何况罗马这座城市和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传罗马国王被胞弟篡位,其孪生外孙被人扔入台伯河中,所幸被一只母狼救起。母狼用奶汁喂养两个婴儿长大,最终兄弟俩杀死了篡位之君,在台伯河畔建立起了罗马这座城市。

美女与野兽的情人节3

罗马母狼乳婴的雕塑。3

可以共患难的孪生兄弟最终没能共荣华,手足相残中哥哥杀死了弟弟,母狼养大的娃果然具有狼性,这是后话不提。

尽管如此,在每年的2月中旬,罗马人都在传说中母狼乳婴的所在地——帕拉蒂尼山上的卢波库斯山洞举行纪念活动,祈祷狼神庇护罗马的牧羊人和羊群,这一庆祝活动逐步演化成了罗马人的牧神节。

再到后来,罗马人在牧神节的内涵中引入春天的元素,因为罗马人新的一年从二月开始。人们在牧神节里希望洗刷掉自己过去一年中的不洁和晦气,在新的一年中得到好运和好的收成,所以牧神节又渐渐被称之为净化节(Februalia)。在这一天,希望受孕和生产的女子走出家门,走上街头,而代表着净化之神的贵族男子们则会象征性地拿起皮鞭轻轻抽打这些女人,表示净化了她们的身体,使其容易受孕。

这个画面一般人脑补不了。

有意思的是,中国的神话传说中负责受孕送子的是观音,观音是男身女相,手持净瓶,里面插着一根杨柳枝。而牧神节上负责受孕送子的净化之神,同样由男子担纲,这些男子手持皮鞭,看上去受孕送子应该不假,但净化身体的功能可能需要打个折扣了。同样,杨柳枝是农耕文明的产物,而皮鞭则来自于游牧文明。

就这样,起源于原始生殖崇拜的牧神节,从纪念牧神潘到纪念自然之神法乌努斯,从纪念罗马的母狼乳婴到结合人们对净化和受孕的渴望,节日的内涵在历史的过程中逐渐发生了变化,牧神节变成了一个全民狂欢、青年男女相约相会的节日,并最终由罗马教会结合圣瓦伦丁的故事,演变成了今天的情人节。

参考出处:

题图来源:https://depts.washington.edu/hrome/Authors/liu9700/CeremonialFestivalsandProcessions_1/132/133/134/,版权信息:free to use share or modify。

  1. https://www.wga.hu/html_m/r/rubens/22mythol/30mythol.html
  2. http://www.sohu.com/a/248373555_100210417
  3. https://pixabay.com/en/she-wolf-wolf-rome-animal-3404577/

绿蒜红葱靠亚砜

农历12月初八,腊八节。

绿蒜红葱靠亚砜0

今日腊八。

关于腊八节的起源,传说很多,有腊日祭神说,有朱元璋说,有佛祖说,还有岳家军说、长城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过关于腊八节的传统食物,大家却高度统一,除了腊八粥以外,就是腊八蒜了。

腊八蒜主要流传于我国北方,它并不是在腊八节吃的蒜,而是在腊八节这一天制作的腌制蒜。腊八蒜的腌制过程一般需要两周到一个月,这样在腊八节开始腌制的腊八蒜,到了春节前后就可以吃了。

腊八蒜的颜色翠绿,口感生脆,口味酸中带甜,甜中带辣,能够很好地激发人们的食欲,在新年餐桌上大鱼大肉的包围中实属难得的“小清新”,是这一时节的佐餐佳品。在北方地区,尤其是华北地区,人们还喜欢在吃炸酱面、饺子或者包子时加上一碟儿腊八蒜,实有开胃生津、消食解腻的功效。

腊八蒜的做法比较简单。将蒜瓣剥好洗净,晾干后装入大口玻璃瓶中,然后加入醋,一般三两蒜配一斤醋,把瓶盖拧上后放到温度较低的地方即可。根据个人口味的不同,腌制腊八蒜时还可以加一点盐、糖或者蜂蜜。至于醋的品种,我倒是觉得不用那么严格,只要是醋,都能做出腊八蒜来。很多人坚持只用米醋,理由是米醋做出来的腊八蒜香气浓而色泽清新,风味独具,而陈醋的成品颜色偏黑,白醋的成品则口感较差。

和救济穷苦、积德行善的腊八粥故事不同,关于腊八蒜的由来却有着一个不那么温馨、但也很有意思的说法。在腊八节,亲朋戚友之间馈赠腊八粥传递的是亲情和友情;不过,如果你收到的是腊八蒜,那就另有深意了。据说,因为“蒜”和“算”谐音,以前的生意人会在年底的时候送腊八蒜给他的欠债人,意思是到年底了,咱俩之间的债务该“蒜一蒜”了。一般的商家总是会在腊八这一天做个年度结算,把一年的收支情况算清楚,把该还的钱还上,该收的钱怎么办?明着去对方店里要钱总是有些拉不下面子的,所以就泡上一罐子腊八蒜等着——如果到了年关对方还没有还钱,就送去一碟子腊八蒜。如果对方面子薄,自然也就心知肚明,把欠的钱结清,两厢欢喜。

传说终归是传说。那么,为什么腊八蒜一定要在腊月中腌制呢?为什么陕西的糖蒜就不会变成绿色呢?其实背后是有着科学道理的。简单来说,腊八蒜变绿有着两个条件:一个是低温储藏,一个是酸性环境。

腊八蒜变色的关键角色,是一类叫做半胱氨酸亚砜的化学物质,在大蒜中这类物质主要以烯丙基半胱氨酸亚砜(alliin, SACS)存在,它通常又被称之为蒜氨酸。

绿蒜红葱靠亚砜1

蒜氨酸,烯丙基半胱氨酸亚砜。

蒜氨酸是大蒜中含量最丰富的含硫化合物,占大蒜重量大约0.5%到1.4%,它本身没有气味,当大蒜细胞受损时,蒜氨酸和蒜氨酸酶相接触并被后者转化为大蒜素(allicin),生成的大蒜素具有强烈的大蒜臭味和辣味,这也就是为什么蒜球和蒜瓣本身并没有刺激性气味,只有被切碎时才散发出味道的原因。

大蒜素是一种硫代亚磺酸酯,其化学性质并不稳定,在pH值2-3的酸性环境中,它很容易和碱性氨基酸和其它不饱和化合物进一步反应,生成带有颜色的产物。这些产物中,具有蓝色的产物生成较快,降解也较快;具有黄色的产物生成较慢,但化学性质相对稳定。所以,在腊八蒜的腌制过程中,我们在几天后就能看到蒜瓣变成蓝色,继而看到蒜瓣变得翠绿,而时间长了的腊八蒜最后呈现出黄色来。

我们说腊八蒜和温度和酸度都有关系,是因为经过低温储藏后的大蒜,其细胞内的蒜氨酶才能被激活,才细胞壁保持完好的情况下参与蒜氨酸的转化反应;足够浓度的醋酸,除了有利于硫代亚磺酸酯进一步生成带有颜色化合物的反应以外,还有利于改善大蒜细胞膜的通透性,“释放”蒜氨酶,让各类物质相互接触发生反应。因此,在不切碎蒜瓣的情况下,经过低温储藏和加入醋酸是得到绿如翡翠的腊八蒜的关键条件,这也为什么腊八蒜要在冬天腌制以及糖蒜不能变成绿色的原因。

中国人爱吃翠绿色的大蒜,无独有偶,印度人爱吃粉红色的洋葱。

同为天门冬目石蒜科葱属的植物,和大蒜类似,洋葱也含有半胱氨酸亚砜,只不过洋葱中的半胱氨酸亚砜以丙烯基半胱氨酸亚砜(isoalliin)为主,丙烯基半胱氨酸亚砜和大蒜中的烯丙基半胱氨酸亚砜在分子结构中存在着双键位置的不同。

绿蒜红葱靠亚砜2

左为大蒜中的烯丙基半胱氨酸亚砜,右为洋葱中的丙烯基半胱氨酸亚砜。

有意思的是,丙烯基半胱氨酸亚砜也有着和烯丙基半胱氨酸亚砜类似的化学反应性质,只不过因为双键位置的不同以及催化酶的不同,和腊八蒜中的蓝色和黄色产物不一样,丙烯基半胱氨酸亚砜反应后得到的产物呈红色。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发现,切碎了的洋葱放置久了之后,颜色会变成粉红色。

在印度,人们爱吃一道叫做Sirke Wale Pyaaz的冷盘。Sirke是醋的意思,Pyaaz是洋葱的意思,合起来就是醋泡小洋葱,樱桃大小的小洋葱经过腌制后颗颗圆润粉红,如同红宝石一般。

绿蒜红葱靠亚砜3

印度醋泡小洋葱1

腌制印度小洋葱的方法也很简单。在锅中加入半升水,烧开后加入一匙盐,一匙糖,搅拌溶解后晾凉,转移到玻璃瓶中,再加入半杯白醋混匀,然后加入洗净晾干的小洋葱,封瓶在冰箱中保存,一两天到一周后就可以食用。

为了增加颜色和风味,有些人也会在锅中加入甜菜根和丁香、豆蔻、桂皮等香料一起煮,这样做出来的小洋葱颜色会偏向于玫瑰红,而且带有特殊的香气。不过大多数印度路边小店师傅认为,只要时间足够,只用盐和糖也可以做出颜色鲜艳欲滴的小洋葱来,而且这样做出来的小洋葱,才是正宗的Sirke Wale Pyaaz。

参考出处:

题图照片来自:http://k.sina.com.cn/article_6395263370_17d2ff98a001002hsb.html

  1. https://www.whiskaffair.com/sirke-wali-pyaz/

寒极之日

15日,小寒。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hb1 preset

说起来,这几年的冬天确实没有前几年冷了。

记得刚来比利时的那两年,天是极冷的,动不动10月份就开始下雪。那时候家里还没买车,娘俩超市购完物等巴士回家。天色渐暗,站台上风雪一阵紧似一阵,马路的尽头却盼不到巴士的踪影,左手拉着娃,右手扶着购物车,真有些“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感觉。

后来家里有了车,生活方便了;但碰到冰雪天,却也少不了麻烦。早上出门,车窗上结着厚厚的一层冰霜,我先点火开动暖气,再一手解冻喷雾一手小冰铲,喷一喷,铲一铲,等到冰块从车窗上滑落,再缩头缩脑地钻进车去。车是开得动了,却开不快,一路沿着别人的辙痕二档加点刹滑过去,碰到下坡上桥更是考验车技和神经,一怕刹车抱死,二怕电池亏电,真是操碎了心。

天冷好个冬啊!

那么,一年下来,到底哪几天是最冷的呢?

从日照时间长度和太阳的角度上来看,12月底的冬至那天是北半球接受日照热量最少的一天。不过接受热量最少并不等于气温就降到最低,因为地表相当于一个热容器,从深秋到隆冬,地表不断释放着夏秋所吸收积累的热量,因为土壤和水的比热容比空气大很多,所以这个释放过程相对缓慢。简单来说,在冬至的时候尽管来自太阳的热量达到了最小,但地表还没有“冷透”,所以12月底并不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时候。

按照传统的数九习俗,从冬至日开始数九,三九天即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这么算来,三九天大约正好在1月中旬,恰恰在小寒和大寒两个节气之间。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来说,一月中旬就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而一月的这两个节气则是名副其实的“寒”。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上说:“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这里的十二月指的是农历的腊月,一般就在公历12月底到2月初之间,因此1月初的这个节气被认为是寒气初起、尚小的日子,故称作“小寒”;半个月后“则大矣”,因此1月底的那个节气称作“大寒”。

虽然月初小寒,月末大寒,但关于小寒和大寒哪一天更冷却早有争议。人们普遍认为在我国多数地区小寒时节的气温反而比大寒时节要低,“小寒胜大寒”,小寒才是实际中的寒极之日。根据中国气象局官网上的统计【1】,从1951年到2016年的历史气温资料上来看,全国平均气温在小寒这一天更冷的年份有27年,大寒这一天更冷的年份有19年,另有20年两个节气的气温差不多。因此,从地理和时间的普遍意义上来说,小寒确实比大寒要略冷一些。

不过,古人把小寒称之为小寒,大寒称之为大寒,应该还是有其观测和体验基础的。虽然气象局的统计跨越了半个多世纪,但这个时间和我们有记载的历史相比仍然是很短的一瞬。二十四节气萌芽于秦汉,成熟于公元前后,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现在的气候和两千年相比,已是沧海桑田。从时间的维度上来说,古时候大寒节气更冷是完全有可能的。

另外,中国幅员广大,各地的气候规律也大不相同。秦汉时期的中国,人们主要生活于黄河流域;而现在意义上的中国,幅员包括了寒温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等气候地带,地貌上更是集齐了平原、高原、沙漠、戈壁、草原、雨林和海岛。因此,笼统地在全国范围内讨论小寒更冷还是大寒更冷是没有意义的。

以人地系统主题数据库2公布的部分东北城市1951年1月的各旬平均气温数据为例,多数东北城市1月上旬和下旬的旬平均气温相差并不大,比如哈尔滨(上旬-18.1度,下旬-18度)长春(上旬-14.8度,下旬-15.3度),沈阳(上旬-10.6度,下旬-11.3度),大连(上旬-2.6度,下旬-2.8度),总体下旬略低,但无显著差异。

在同样的年份,西北部分城市的数据则呈现出另一种现象,比如兰州(上旬-9.9度,下旬-4.5度),喀什(上旬-8度,下旬-3.6度),吐鲁番(上旬-6.9度,下旬-3.3度)。对于西北地区来说,显然1月上旬比下旬要冷不少,小寒胜大寒的说法成立。

寒极之日1

部分城市1951年各旬平均气温2

再来看看南方的城市,比如广州(上旬19度,下旬11.8度),南宁(上旬18.4度,下旬10.7度),上海(上旬7.4度,下旬2.7度),福州(上旬15.1度,下旬8.5度)。对于南方的这些城市而言,大寒显然是名副其实的“大”寒。

上面的数据仅仅来自于1951年,所以严格来说并无多大说服力,我们并不能得出北方小寒更冷或者南方大寒更冷的结论。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够看出地理位置对气候的决定性影响。一般来说,水体比土壤具有更大的比热容,所以沿海的城市其水体热量释放也会更加缓慢一些,推迟寒极之日的到来,这个规律可以从西北地区城市和南方沿海城市迥然不同的数据上基本得出。

和我们同属东亚文化圈的朝鲜有一句谚语,意思大致是“大寒去小寒家做客,结果大寒冻死了。”平心而论,这个笑话有些冷……不过意思是明确的:小寒比大寒更冷。朝鲜与我国北方地区基本上处于同一纬度,但朝鲜半岛三面环海,按理说寒极之日应该推迟到来,但实际上和我国北方内陆城市类似,朝鲜的小寒更冷。

同样的情况发生在日本,日本也有句谚语说“小寒の氷、大寒に解く”,意思是“小寒时节结的冰,到了大寒时节开始融化”,结冰肯定比融冰需要的温度更低,这么看来,在日本也是小寒时节要更冷一些,虽然日本四面环海。

由此可见,纬度、地貌、是否临海等地理位置因素给气候带来的是一种综合性影响,小寒更冷还是大寒更冷并不能由单一因素进行推断。

对于这一结论,我们可以从其它国家相关的讨论中得到佐证。

2015年,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公布了一组数据,数据统计了美国各地一年之中最低日平均气温到来的日期,这一日期位于12月初到第二年的3月底之间。Climate Centre网站根据这组数据绘制了下图。

寒极之日2

美国全年最低日平均气温所在日期分布图3

图中我已标出相应于小寒和大寒的日期,大致上来看,紫色和蓝色的地区在1月中旬之前迎来一年中最冷的一天,当地小寒冷于大寒;而绿色和黄色的地区在1月中旬之后才迎来一年中最冷的一天,当地大寒冷于小寒。

这张分布图很有意思,因为在美国本土,最冷一天的到来总体上是从西到东展开的,而最低日平均气温的绝对温度却恰恰相反,紫色所在的索诺兰沙漠、加州以及西部戈壁的最低气温显然比五大湖区域、新英格兰地区的最低气温要高不少。简单来说,西部最冷的一天来得早,和其它地区相比却并不冷;东部最冷的一天来得晚,倒春寒却往往威力巨大。

美国东临大西洋,西靠太平洋,但东部寒极之日远比西部来得晚,所以海洋对气温的影响不能简单用沿海和不沿海来概括。除了大气环流的影响,也许大洋的洋流也是一个主要影响因素。美国东海岸主要受北大西洋环流和墨西哥湾流影响,北大西洋环流从北赤道向北经过美国东海岸流向加拿大和大西洋北部,水温比气温高,因为比热容的关系或许推迟了寒极之日的到来;相反,在西海岸,流经美国的主要是北太平洋环流和加利福尼亚洋流,加利福尼亚洋流从北向南流向墨西哥。在冬天,这一股寒冷的洋流降低了美国西海岸的气温,提前了当地寒极之日的到来。

寒极之日3

美国东西海岸的洋流4

和美国相比,英国的面积要小很多,四面环海,且都处于北海的大西洋暖流影响之下,因此,英国各地寒极之日的到来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规律。从Express网站上公布的2016年冬天英国各地的最冷一天日期上来看,英伦三岛范围内平均最冷的一天在1月14日,当天的各地平均气温为-6.9度。

寒极之日4

2016年冬天英国各地最低日平均气温统计图5

具体到各个地区,北部的苏格兰于1月4日达到当地的最低气温日,但它并不是全英国最早达到寒极之日的地区,英格兰东部沿海的东米德兰兹地区在12月30日就达到了这个冬天当地的最低气温,尽管它附近的西米德兰兹地区要等到1月15日,约克郡和东海岸更要到1月20日。最晚达到当地最低气温日的是英格兰的东北地区,日期是1月23日,它附近的英格兰西北地区则在1月7日就迎来了寒极之日。因此,对于英国2016年的这个冬天来说,小寒更冷还是大寒更冷并无任何规律可言。

在南欧的意大利,当地流传着一个叫I Tre Giorni della Merla(乌鸫的三天)的传说。传说中,乌鸫的羽毛并不是像现在一样是黑色的,它原来有着漂亮的白色的羽毛。有一年,在一场暴风雪中,一只母乌鸫带着她的幼鸟们躲到了一家人家的烟囱顶上取暖避寒。暴风雪持续了三天三夜,一直等到2月1号,阳光重新照耀在大地上时,这只母乌鸫才带着她的孩子们从烟囱里飞了出来,而这时她们白色的羽毛因为烟熏火燎已经变成了黑色,从此,乌鸫就变成了一种黑色的小鸟。

从此,意大利人也就认为1月份的最后三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

我突然想到,那年在巴士车站等车的妻女,却好似这乌鸫一家,只不过她们黑色的羽绒外套上落满了雪花,从此变成了白色的小鸟。

参考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