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本的广角镜头

今年年初,鲁本·泰尔劳第二部关于中国的纪录片Door de hart van China在荷兰播出1。如同两年前的那部Langs de oevers van de Yangtze一样,他的这部新的纪录片再次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关于鲁本以及那部《沿着长江之畔》(Langs de oevers van de Yangtze),我在两年前《鲁本的写实镜头》一文中已经作过介绍2。鲁本本人把今年的这部《穿过中国的心脏》(Door de hart van China)看成是他中国系列纪录片的第二季。事实上,和第一部《沿着长江之畔》类似,鲁本在《穿过中国的心脏》中走访了多个中国的城市和乡村,和第一部沿着长江从东向西的路线略有不同的是,这一次鲁本的足迹从北向南纵贯了中国的中部地区,他的镜头中依次出现了内蒙古、北京、陕西、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和澳门。

在第二季中,鲁本继续了他谦逊平和的采访风格,镜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语言表达准确又接地气,这些也是他能够再次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在认真看完全部七集之后,我感觉第二季中鲁本的选题比第一季更广泛,也更深入。除了环境、中国制造这些常见的视角以及直播、共享单车这些新潮话题以外,这一季还涉及了中国人的身后事以及青少年与社会间的隔阂,我尤其喜欢他深入武当山和终南山的那一集。

虽然在最后的分集剪辑中,有些内容和素材的组合和过渡显得有些生硬和不自然,但这不影响在我眼中选题是第二季的一个主要亮点。所以,类似于《鲁本的写实镜头》,我把这篇文章叫做《鲁本的广角镜头》。

ruben2

第二季一共7集,比第一季多1集。另外,除了荷兰语标题,第二季在每一集的片头背景中还隐约嵌入了一个中文单词,这可以理解为鲁本给每一集取的中文标题,也可以理解为是这一集的关键词。

第一集,Mijnen en woestijnen(煤矿和沙漠),干旱

第二集,Dubbellevens(双面人生),幻想

第三集,Een koelkast voor het hiernamaals(冥界的冰箱),天堂

第四集,Het rechte pad(正道),孝顺

第五集,De K-straat(癌症街),关怀

第六集,De fabriek van de wereld(世界的工厂),制造

第七集,De plannen van Xi(习的规划),自由

自然的干旱、人为的过度放牧和煤矿开采,以及因此造成的草原退化和沙漠化,这些要素撑起了鲁本在内蒙古采访的主要内容。中国的环境问题,政府为解决环境问题而实行的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和规定给普通人生活带来的影响,一直是外媒所关注的焦点之一。

鲁本在第一集中的采访中规中矩,并没有很多出彩的地方。这里有个小片段,牧民们在搞庆祝活动,组织了摔跤和赛马,同时在山坡上堆起了敖包祭拜。鲁本想上去拍些照片,结果被人们阻止。从山坡上下来后,鲁本觉得蒙古人不太有礼貌,不怎么热情;向导给他解释了敖包在蒙古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以及祭拜敖包的风俗,鲁本这才明白,原来没有礼貌的是自己。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化冲突的例子。同一个行为、同一句话,在不同文化环境中很可能是有不同含义的,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时,是否能够有意识地去注意到这些不同,去尊重这些不同,往往会影响到之后沟通的有效性。鲁本本人是一个中国通,但即便是如此了解中国的他,在某些场合中仍然会碰到类似的问题。

r1

第一集中我最喜欢的镜头,接受治疗后的骏马试图摆脱羁绊重新站起来,充满着张力和希望。

第二集在北京,鲁本试图发掘这座现代化城市中人们的双面生活,他做得很好,我觉得这一集是第二季中最有内涵的一集。双面人生,可以是直播网红镜头前和镜头后的不同生活,可以是同性恋在公众前和独处时的不同生活,也可以是大龄男女在家乡父母面前和都市工作中的不同生活。

互联网、智能手机和应用的发展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半个小时内能吃上几公里外送来的外卖,粉丝们可以给千里之外的直播网红送上礼物,分散在各地的同性恋人群可以在同一个网站上获得认同感。但另一方面,人们在现实中的交流却显得愈发艰难,同事和同事之间,普通朋友之间,甚至父母和孩子之间都缺乏足够的信任和沟通,由此带来的孤独感让人们希望在网红直播那里用礼物能换取尊重,让人们宁愿租一个临时朋友聊天来舒缓内心的压力,让同性恋们组成形婚关系以避开世人的流言。

人们都过着双面的人生,但似乎只有网络上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

这一集中,最有意思的片段是鲁本在采访中被采访对象网红撩了一下。当时,网红以迷妹的表情说了一句“我觉得你非常帅”,说完双手捂脸,鲁本讪讪地回答“我哪有”,镜头摇过,已经是满脸绯红。

r2

第二集中我最喜欢的镜头。当时画外音在说,“在这里,任何时候都是交通高峰时间”,画面左侧确实如此,画面右侧交通则还算畅通,这,可能也算作这座城市的双面人生吧。

在第三集中,鲁本触碰到了一个外国人很少关心的话题:中国人的身后事。鲁本来到了西安,在这里他走访了城市里实行火葬的陵园,也看到了农村里用于土葬的墓地。因为中国人的丧事和葬礼对于他来说也是个全新的话题,所以在这一集中,鲁本基本上处于一个观察者的角色,他的提问也少了不少预设性和目的性。

清明祭奠,人们给先人烧去纸糊的空调、洗衣机、太阳能热水器乃至摩托车和别墅,葬礼上的吹拉弹唱、流水筵席,亲戚后人的披麻戴孝,出殡过程和陪葬品,这些风俗在西方人眼中一定是非常新奇的事物,更何况这一集中还碰触到了冥婚这一普通中国城市青年都不一定了解的风俗习惯,从话题和视角的新奇程度上来说,第三集是前两集之后的一个转折。

冥婚,是给未婚先亡的人找一个异性亡者在名义上结成夫妻,以破除未婚先亡“对亲戚后人的不利”。即便在国内的媒体中,冥婚也是一个处于灰色地带的话题,因为这里涉及金钱买卖,涉及伦理道德。鲁本的镜头在这个话题上自然不可能很深入,只能停留于访谈;在这一集的末尾,家属在墓穴中给死者陪葬了个充气娃娃,以这种荒谬可笑的方式似乎验证了冥婚习俗的存在,但又没有给鲁本以任何实证——“你不信,可以自己下去看看。”

r3

第三集的镜头:“我必须鞠几个躬,这里躺着我的一个老同学。”中国人对死者的尊重,其实并不输给其他人。

第四集,延续了话题的新奇性,鲁本走上了寻道修仙之路。

孝顺孝顺,中国人讲究先顺才孝。社会节奏快,压力大,不少年轻人因此产生了很多困惑,为了解开疑惑和焦虑也好,为了逃避压力和责任也好,有些人逃离了社会,来到深山之中求道和修行。传统观念中人生老病死的一辈子,在这些年轻人眼中是老旧的路子,他们希望走自己的路子,走不同的路子,舍弃尘世中的一切,在深山之中伐薪种菜,每天念经打坐,感受自然、光明、阴阳和平衡。

道是什么?片中Mo Cheng大师告诉鲁本,道就是自己、众生、所有一切事物的本来面目,我们感受到的世界是被我们感官意念扭曲后的表象,求道就是要去寻找事物本来的样子。在溪水潺潺微风拂面之间,鲁本企图通过大师教授的方法去体验放松,然而他却失败了,他不能停止思考,不能彻底将自己放空。

现代人能够真正做到不问年龄,不提俗事,不问出处吗?我觉得难。受访的求道修行者刻意回避这些问题,说明心中并没有把这些俗事真正放下,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真要放下了,又何必在意回答?片中有一个和尚评论这些进山的修行者:这些(修行者)都是神经病,他们逃避社会,逃避家人,他们是假和尚,假道士。

这位和尚的评价也许极端了些,但Mo Cheng大师的道号却隐隐透出了大多数求道修行者的结局:莫成。

r4

本集最感人镜头:有个十岁的孩子因为成天打游戏,被父母送到武术学校改掉坏毛病,此后父母从来没有来看望过他,也没有电话联系,当鲁本问他想不想父母时,孩子嚅嗫着红了眼眶。

第五集,从福建开始,介绍了一下茶园和土楼,大致为了表示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农村里留守的都是老人,然后用一个肾透析病人的镜头把场景拉到湘阴的青山岛乡村医生和长沙的癌症街。从这一集开始,鲁本的镜头重归传统视角。

癌症街,是长沙肿瘤医院外的一条马路,它的大名本叫嘉桐街。这条马路上有三家医院,其中肿瘤医院是湖南最好的治疗肿瘤和癌症的医院之一,因为医院床位有限,前来求医的病人不得不在马路对面临时租房聚居;除了出租房以外,嘉桐街上还有不少门面小店做鲜花、礼品、假发、寿衣一条龙生意,时间一长,大家就把这条街叫做癌症街了。

鲁本跟随一个病人走进街边的一家小旅馆,镜头经过逼仄的过道,拥挤的厨房,走进阴暗的房间,病人拿出CT片来给医学毕业的鲁本看,看到这里我忍不住热泪盈眶,因为我知道这镜头的真实,这真实镜头背后真实的痛苦和无奈。

因为治病而花光了积蓄的病人家属说:“慢慢地又重新来嘛,不急……压力大,心情好,快快活活过好每一天。”这痛苦和无奈的后面又有多少坚韧和乐观!

对于我来说,这是百感交集的一集;对于鲁本来说,同样也是。片中有一个患乳腺癌的采访对象,在癌症街等候了很久终于排上了住院,排上了手术。然而六周后,已经在外地的鲁本收到病人丈夫的消息,因为手术太迟,病情无法控制,病人还是去世了。这种无奈,对于医学院毕业的鲁本来说,想必更有一番苦涩在心中。

r5

第五集最催人泪下的镜头。出租房中,鲁本想给乳腺癌患者拍张照片,患者戴上了假发,对着镜子梳理头发,镜头转向窗外,楼下是一家名为“淡定”的小杂货店,街对面是肿瘤医院的大楼。

第六集和第七集,鲁本来到广东。个人感觉这两集内容比较杂,视角不够独特,和上一集突兀的福建土楼相比,最后这两集的剪辑更加凌乱。

第六集的名字叫做世界的工厂,一开篇却开始介绍中国的足球。比较有意思的是,鲁本采访到了彭伟国,对于我这个年龄的人来说,国仔就是那些年甲A回忆的一部分。彭伟国表示希望中荷两国一起努力,双双打进下一届世界杯决赛;鲁本心中一定受到了一万点伤害,以致于在后面颠球的游戏中被国仔击中,眼镜掉了一地。

在介绍了恒大的足球基地之后,镜头又给到了广汽集团的一个高管,在他不知所云的介绍中纪录片快进到了深圳。一群游客在邓小平塑像下给了总设计师很高的评价,然后鲁本来到了湖贝村,被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中的830米高的世界第一高楼吓到,更被房产价值即将上亿的普通村民吓到。

最后又回到足球,在恒大战胜贵州、实现中超连冠的赛场上,鲁本认为足球在中国之所以被看重,是因为中国的经济已经持续增长了30多年,如果有一天经济停止增长,对于相当一部分中国人来说,他们将在人生中第一次遭遇到经济衰退。所以在这个时候,中国需要一种“粘合剂”,它能够将这个国家的人民聚合到一种团结的氛围中。这种粘合剂就是足球,欧洲人早就知道要让人们在球场上欢呼,亲吻国旗,因为民族主义者也是可以被制造的。

原来,这“世界的工厂”的标题是落脚在了这里!

看到这段,我感觉鲁本还是不了解中国,甚至非常不了解中国。中国人经历过的苦难远远超过了这位西方人或者绝大多数西方人的认知,经济增速变缓确实可能诱发很多的社会问题和冲突,但足球真的是我们需要的粘合剂吗?要说体育中的粘合剂,当属五连冠、打出“振兴中华”、从1981年一直激励大家到里约的中国女排啊!中国足球?鲁本,你是在搞笑吗?

第七集,反而开始说中国制造了。鲁本先是在广东工业大学飙了一把电动赛车,然后又在深圳的电子城里随访了几个年轻的创客,全程无尿点,也无特别精彩之处。

接下来是一大段鲁本对人脸识别、安防布控系统的介绍,对闯红灯者自动识别身份、个人诚信系统的介绍,带上了些对公民隐私的担心;然后转向澳门,采访了一位公民民意代表,并和一位年轻导游讨论了一些不可描述的话题。

具体这里就不展开了,个人觉得这一集虽然很符合西方观众的胃口,但内容组织得却很凌乱,也没有什么深度。

r7

澳门菜市场的鱼摊。

虽然有这种或那种的不足,但我不得不承认,鲁本的第二季还是非常成功的。

和第一季一样,鲁本以他平和而全面的镜头,给西方观众带来的一个相对真实的中国。鲁本纪录片中的中国有传统的一面,也有现代的一面,有城市中方便快捷的生活,也有这种方便快捷背后人们内心中的焦虑和困惑,有病人在生命线上求生的痛苦,也有这种痛苦后的坚韧。这是一个古老的中国,同样也是一个快速发展中的现代中国。

在这个意义上,鲁本远比某些高呼“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著名导演真实,远比那些只知道宣传旗袍折扇、茶艺书法的某学院真实。

谢谢你,鲁本,希望你能继续拍出第三季,继续你的成功!

参考出处:

  1. https://www.vpro.nl/programmas/door-het-hart-van-china/kijk/afleveringen.html
  2. https://sqr5.wordpress.com/2016/03/31/%E9%B2%81%E6%9C%AC%E7%9A%84%E5%86%99%E5%AE%9E%E9%95%9C%E5%A4%B4/

1 thought on “鲁本的广角镜头”

Leave a comment